一旦把統計學和現在大規模的數據融合在一起,就會顛覆很多我們原來的思維。
對大數據我不是專家,但由于大數據也是開放性的命題,所以我也就自己的認知水平,談談我對大數據的看法,更多集中在數據的金融應用上。
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熱情地贊頌為“第三次浪潮”。
不過,直到2009年前后,“大數據”才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的流行詞匯。2013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空前熱門,也才真正意義上將“大數據”推到了高潮。
如果探究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流行之間的關聯,背后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互聯網金融一直無法解答一個核心命題——風險控制。
即互聯網沒有找到比傳統金融更具優勢的風控方法,從而使得互聯網金融在興起的過程中飽受質疑。而橫空出世的大數據成為了互聯網金融支持者的一個重要精神支柱。
大數據越不可測,就越具備想象力,對互聯網金融而言,就越具解釋力。
所以每當爭論互聯網金融的風控問題如何解決的時候,支持方就會說,我們有大數據。于是,別人就無話可說了。
大數據如同萬金油一般,隨時隨地都能用。但是現實情況必然不是這樣的,大數據并非是萬能的,也不可能是萬能的。
那么什么是大數據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大概四五年前,美國《商業周刊》資深作家約翰?伯恩一本暢銷書《藍血十杰》,對今天中國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理論愛好者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本書講述了十個年輕人,出身名校哈佛,心懷理想,是天才中的天才。
他們二戰期間成為了美國空軍的后勤英雄,卓有成效地將數字化管理模式應用于戰爭,為盟軍節約了十億美元的耗費,幫助盟軍取得了勝利。
這說明數據的分析和管理,很早就被用于國家戰爭和商業運營了,為什么現在非要在數據前面加個“大”字呢?
上次在鴻儒論道,聽社科院何帆教授的課程,他提到,從本質上講一切的社會現象都是統計現象,并不像實驗室里的試驗那樣有明確的因果關系。如經濟學的供求定理就是一個統計規律。但是人類認知能力中最差的也是統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