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日前,央行召集知名互聯網金融公司"碰頭",就尚未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行溝通交流。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行業"頂層設計"有望盡快出爐,互聯網金融在整個金融中的重要地位也獲得法律意義上的明確定位和規范。
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第二年,同時被稱作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元年,監管部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制度建設逐步推進。此前,互聯網金融各種商業形態的監管已在業界初步形成共識,監管部門將會建立基本的監管制度和標準,把互聯網金融按照第三方支付、網貸(P2P)、眾籌、互聯網保險等進行分類,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各部門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協作監管。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點將為互聯網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互聯網基金銷售和互聯網保險等五大領域。
金融行業專家、文思海輝國內金融業務群商業智能業務部副總裁賈丕星分析,業內之所以熱切盼望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快速出臺,一方面是對正處于成長期的新生創新力量的保護,鼓勵創新以推動金融深入改革,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經濟整體轉型升級;一方面在于規范市場加強風控監管,畢竟,市場已經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且給對互聯網金融報以熱情的廣大投資理財者潑了冷水,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據了解,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互聯網金融網站備案、最低注冊資本、信息披露制度、明確風險提示,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加強反洗錢,加強及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數據統計工作,加強財稅扶持政策,以及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將全面覆蓋,也將成為監管的重點。
多部門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密集協商、制定、公示和出臺,基于互聯網金融產業面臨的嚴峻現實,關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正在更大范圍內逐步蔓延和滲透,除了各種P2P不斷跑路網貸行業亂象叢生的消息之外,據公安機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各類網絡犯罪中,侵財性犯罪占據比例高達40%,成為網絡金融安全的最大威脅。
風險的本質是信息的不對稱,賈丕星認為,從主管機構頂層設計思路不難看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重點是信息的監管和信用體系的建立。互聯網金融的天然屬性決定了其復雜性,即多個交易主體以信息流交換的形式實現資金的交割和結算,產品的邊界日益模糊,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關聯性、傳遞性、廣泛性愈演愈烈,這對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和監管者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征信系統目前僅僅覆蓋了8億人,有完整信息記錄的只有3億人,身份、行為、交易、社交等非結構化信息數量龐大,僅靠傳統篩選和認證顯然無法做到迅速和科學的歸集、分析、抽取、洞察和運用,而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手段,將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并有效應用于互聯網金融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和監管。
樂觀預計,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基于大數據的風險管控能夠對征信和行業監管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可能在國家擴大信息消費政策推動的大背景下,成為頗具成長性的新興信息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