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孤島、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政績工程……“智慧城市”建設浪潮在席卷我國的同時,還給人們留下諸多不佳的印象,甚至變成了房地產炒作,勞民傷財。如何撥亂反正,讓智慧城市建設回歸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去?日前,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意見》中提出的“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標,將從哪些層面發力,提出并實施切實可行的推進措施?
合理頂層設計 下好全國一盤棋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認為,我國一些城市在組織智慧城市建設中,很少關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城市特點,盲目模仿其他城市,跟風建設,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貪大求全。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在于智慧城市缺乏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400多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東、中、西部地區,經過數年的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從概念走向落地,從試點走向普及。” 住建部總規劃師唐凱在近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如是介紹。隨著包括智慧城市發展內容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全面實施,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將更加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和產業經濟發展規律,要素資源投入的綜合效益和配置效率將會明顯提高。據IDC預測,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及發展的投資將顯現持續增長勢頭,全國未來10年的總投資將達到2萬億元。
然而,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艷麗指出,當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存在三大癥結:第一,技術驅動的特征比較明顯,智慧與城市脫節,沒有實現信息技術與城市各功能模塊的深度融合,解決不了深層次的矛盾;第二,智慧城市規劃相對主觀,與周圍環境缺乏融合;第三,重硬輕軟,制度保障弱,實施難度大。
《意見》針對性地提出,要以城市發展需求為導向,根據城市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特色、信息化基礎等,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科學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對任何國家或地區而言,智慧城市建設都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般情況下包含了網絡、共性平臺、信息資源、應用系統和服務渠道等層次,如果缺乏整體的戰略設計是難以為繼的。發達國家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幾乎都制定了較合理的計劃,既注重硬件投入,更注重軟件開發,加強發揮政府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確保智慧城市建設中各行各業之間的有效對接和互聯互通。2009年6月,英國發布了“數字英國”計劃,明確提出將英國打造成世界的“數字之都”,在2012年建成覆蓋所有人口的寬帶網絡,倫敦市就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務先后提出“電子倫敦”和“倫敦連接”計劃。韓國首爾市為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應用,將首爾建成世界領先的商業城市,也于2006年提出了“U-首爾”計劃。
我們注意到,我國尚未有統一的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無法據此對地方智慧城市建設予以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對2013年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情況所做的總結中也同樣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統籌管理和頂層設計不全面、不清晰的情況。智慧城市建設目前還未形成國家層面的總體規劃設計,沒有明確牽頭部門,有關管理職責不清楚。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參差不齊,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實用主義現象嚴重的情況,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資源利用率低等嚴重后果。針對上述難題,《意見》明確,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和審計監督體系,推行智慧城市重點工程項目風險和效益評估機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設重點任務完成進展情況。
當然,頂層設計不可能一次到位,也難以要求所有的部門完全按照一個剛性的框架開展建設。可行的做法是由易到難,建立框架,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地進行改革。而城市人民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加強組織,細化措施,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有序推進。
對接新型城鎮化 以需求為導向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全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發展,人們對城市的評價也日益多元化,更加注重城市軟實力發展,毫無疑問,智慧城市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新主題和新動力,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要體現特色,必然要從新型城鎮化的角度出發,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居民為中心”的建設思路。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京津冀三地利用石家莊市電視塔開展了大氣梯度監測,這也是全國首家投入使用的大氣梯度監測站。目前,該監測站采集的20米、86 米、116米、200米不同高度的TSP、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數據以及20米獨有的能見度、TVOC、激光雷達、粒徑分布儀等監測數據,已經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我們了解到,今年河北省啟動了“智慧環保”建設,健全監測預警體系和五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設灰霾重點實驗室,解析河北省大氣復合污染的特征及成因,解決對霧霾成因、機理及防治對策缺乏深入研究的不足。這正是智慧城市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充分考慮地方特色需求,開發和應用相應信息網絡技術的典型。
今年7月,11部委聯合下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通知。據介紹,此次試點將按照城市設置和簡化行政機構聯動原則,探索新設市城市的行政管理模式,合理增設城市建制,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而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具體體現,作為城鎮信息化的升級階段,已經得到公認。
住建部已經將智慧城市建設重點放在城鎮化建設,并通過智慧城市試點,探索新型城鎮化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崔俊芝表示,“新型城鎮化”是國家正式提出的一項任務,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是新型城鎮化的具體體現。實際上,住建部也于日前宣布第三批智慧城市申報試點啟動。
國家行政學院有關專家認為,由于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各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設沒有千篇一律,而是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居民為中心”的建設思路,需要在充分考慮城市所處區域、城市發展規模以及新舊城區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協同合作、優勢互補。例如倫敦貝丁頓零碳社區,位于倫敦西南的薩頓鎮,由于緊鄰一些被拆毀的建筑場地和廢棄的火車站,在建造過程中靠“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大大降低了成本。通過安裝智能的太陽能裝置、雨水收集設施等措施,零碳社區與普通社區相比減少了81%的供熱消耗和45%的供電能源,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素有“自行車之城”之稱,為了保持城市特色,倡導綠色出行,除修建3條“自行車高速公路”以及沿途配備修理點等服務設施外,他們還為自行車提供射頻識別或全球定位服務,通過信號系統保障自行車出行暢通。
運用新興信息技術 支撐智慧城市發展
不用搜遍互聯網,只要登錄“政務云”,就能查詢到衣食住行、教育科技、健康衛生、文化娛樂種種信息,就連菜市場賣什么菜品、各大銀行ATM機、加油站“地圖”、道路交通實時路況都一覽無余……武漢市投資360多萬元打造的“武漢市政務云數據網站”將于今年年底前正式上線運行。專家認為,大數據將成為各地政府轉型發展的新機遇,應充分發揮四輪驅動優勢,實現政府部門轉型。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胡瑞敏說,大數據在政府轉型中將起到重要角色。政府部門能夠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本部門的業務運轉,從而減輕政府行政負擔,能有更多的精力專注于面向公眾的公共服務,提高政府效率。
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運用好這些新技術,開發出滿足城市運行發展需求的應用和產品,成為打造特色智慧城市的關鍵因素。
專家認為,移動互聯網是智慧城市的“神經”,為智慧城市提供無處不在的網絡;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血管”,使得智慧城市實現互聯互通;云計算是智慧城市的“心臟”,所有數據、所有服務都由它來提供,所以它是一個“心臟”,為城市各領域的智能化應用提供統一的數據平臺;而大數據則好比智慧城市的“大腦”,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智慧引擎,在這些新技術與新應用的支撐下,智慧城市得以快速推進和發展。
如果有一個統一調度云平臺,從春播時就進行農超對接;種植時,將氣象數據結合起來;噴灑農藥時與氣候、風力結合;果蔬成熟時避開物流瓶頸,那么,毋庸置疑政府的投入資金將變得更有效率。云計算中心的人、機、物、智的大腦可以聯系從天上到地下,甚至水里,抑或地面。將后臺存在智慧平臺比喻為大腦,統籌人、機、物智。資源加模式加智慧,將是未來智慧城市的優化路線。云計算數據中心正在各個地方、各個城市普遍建設,除了提供傳統虛擬化服務以外,在上一層還提供定位、計費、認證、支付等服務,很多城市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相結合,形成手機上很多的應用,在手機上可以實現城市一般情況下的電費、水費交納及相關查詢。
在日前舉行的百度世界2014大會上,百度發布了多款智能硬件新品,其中智能筷子“百度筷搜”成為最受期待的智能設備。這種筷子擁有智能檢測回鍋油、飲用水酸堿度和水果甜度、品種和產地等特色功能,可連接智能手機,隨身攜帶使用。智能筷子的背后是強大的物聯網,物聯網可廣泛應用于環境信息、交通流量信息、城市管網狀態信息、能源能耗狀況和各種設備運行狀態的監測,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日常管理和應急指揮提供實時準確的數據信息。物聯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定位跟蹤,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跟蹤技術,通過計算信息界點和目標節點的電磁波傳送時間來實現跟蹤定位。
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云計算的發展使得智慧城市中所要處理的數據越來越多,數據類型也越來越多,于是大數據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應用開始逐漸普及。大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產物,大數據將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從政府決策與服務,到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產業布局和規劃,直到城市的運營和管理方式,都將在大數據支撐下走向“智慧化”,大數據成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