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貨”事件可能成為阿里巴巴股價去泡沫化的導火索,目前該公司股價高估較為明顯。IPO以來的表現讓投資人對該公司面臨的獨特風險視而不見,而現在是對其風險重新給予定價的時候了。
在與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就“假貨”問題進行公開辯論的炮火中,阿里巴巴發布了2014年最后一個季度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增長放緩的趨勢并沒有明顯扭轉的跡象:
盡管總收入仍然保持40%的增長,但增長速度放緩的趨勢似乎已難以阻擋:在過去的11個季度中,這個季度的增長速度倒數第二,僅比2014年第一季度高出一個百分點。零售平臺的交易額表現要好一些,增長仍然有49%,和上一季度增長率一樣,但過去四個季度的增長率都在50%以下,這在過去三年中是不尋常的變化。
而在阿里巴巴管理層引以為傲的移動端,也并非沒有陰影——在該季度,移動端交易額占全部零售平臺交易額的41.5%,較上一季度的35.8%有較大提高,但移動端收入占全部零售平臺收入的比例為30.2%,只比上一季度的29.1%稍有提高。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具有風向標作用的第四季度的交易額增長勢頭也出現放緩,在這個季度增長率為49%,而在2012年和2013年的同一季度,該比例分別為62%和53%。眾所周知,每年的第四季度是阿里巴巴的旺季,世人矚目的雙十一就在這個季度中,該季度的成交最為活躍。
在這個季度,該公司凈利潤出現了28%的下滑,這應驗了尹生(微信公號jia-zhi-xian)在之前的福布斯中文網專欄文章《阿里巴巴盈利或進入寬幅震蕩期》中的提醒,未來寬幅震蕩也可能還會繼續。
接下來,我采取和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最有可比性的谷歌與百度,以及經過調整后的亞馬遜作為其估值的參照對象——調整后,這4家公司的毛利率都在60%以上:
過去四個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是114億美元,同比增長44%;谷歌的營收是648億美元,同比增長14%;亞馬遜轉換為與阿里巴巴可比的營收為314億美元,同比增長22.7%;百度的營收為79億美元,同比增長53.6%。
需要說明的是:亞馬遜的服務收入與阿里巴巴有可比性,因此在換算時只需將非服務收入進行換算,我的做法是在非服務銷售額中扣除非服務的銷售成本,其中的服務收入毛利率采用的是谷歌的毛利率。
按照過去四個季度的PSG(經過增長率調整的市值銷售收入比)和PE(市盈率),阿里巴巴、谷歌、亞馬遜和百度的PSG分別0.44,0.38,0.2和0.18,阿里巴巴、谷歌和百度的PE分別為62倍,26倍和34倍(目前亞馬遜的盈利水平不具備可比性)。
這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和谷歌、亞馬遜、百度相同的PSG,阿里巴巴的估值分別為:1906億美元,1003億美元和903億美元;如果按照和谷歌、百度相同的PE,則阿里巴巴的估值分別為:910億美元和1190億美元。
顯然,無論采用哪一種指標和哪一個參照對象,阿里巴巴的高估都已經非常明顯。實際上,如果考慮到阿里巴巴所面臨的更多的不確定性(來自支付寶股權、政策風險、獨特的管理架構等),則還應對其估值給予同其風險相匹配的折扣,而目前的股價顯然并沒有反應這方面的風險。
此外,該公司獨特的模式所決定的誘人盈利水平,顯然讓長期期待亞馬遜改善盈利卻一次次落空的投資者眼前一亮,轉而對其進行追捧,而在類似的情緒激勵下,很容易產生泡沫,因此投資者應該對這次的事件可能會成為去泡沫化的誘因懷有警惕。
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我曾在《阿里與支付寶新協議如何影響估值》一文中,估計其估值區間介于1000~1600億美元之間,而且可能會靠近1600億美元的上限進行定價。看空的風險在于:支付寶股權回購比預期樂觀,海外增長超預期,和政府達成一致,進入更多的公共服務領域,比如之前和12306的合作。
即便這次它與政府部門的辯論以協商告終(這很有可能),但其所帶來的變化也可能是結構性的:這次事件將徹底促使各方面去正視“假貨”這樣的話題,不宜再存有僥幸,運營的成本可能會有所上升,而營收的增長可能進一步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