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買的沒有賣的精。在市場營銷的四個基本要素中,產品、促銷、分銷這三個要素考慮的,是如何在市場中創造價值;而定價這一要素,則是研究:如何從創造的價值中獲取收益。
電信運營商在價格制定、資費管理方面有豐富的積累,也開展了很多創新,對運營商的高收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價格法》的定義,價格可以分為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其中,商品價格是指有形或者無形資產的價格,有償的服務通常都用“費”來標稱。
然而,電信業務的特征決定了其“價格”有別于普通的商品,稱之為“資費”,這一獨特的稱謂也直白地體現了運營商提供的產品特點,即實現信息傳遞的通信服務。
對傳統的電信服務來說,用戶一旦占據網絡資源,運營商就不能將這一資源提供給另一個用戶服務,因此,資費最初的作用是充當價格杠桿,來平衡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在通信能力有限的時候,資費比較高,為少數人提供通信資源;當通信能力能較強地滿足需求時,通過下調資費來吸引客戶使用。
隨著通信能力的增強以及用戶規模的成長,單位客戶的成本逐漸降低,運營商有能力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同樣的服務。
如果資費簡單、全面、快速地下調,雖然有刺激客戶需求、擴大業務規模的效果,但對于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來說,未必愿意。
因此,資費演化為運營商賺錢的重要手段,在吸引客戶入網和使用的同時,盡量減少企業收入的降低。
這其中的創新和技巧很多,比如:調整計費原則、細分市場區隔、套餐和營銷組合、合理利用財務規則、創新商業模式,等等。
通信服務的購買可能是一次性的,但客戶的使用行為和消費是持續的,在簽約期內,用戶與運營商將一直保持服務與付費的關系。
因此,吸引客戶長時間在網使用,為客戶持續地提供通信服務,運營商可以持續地獲得收入。
隨著市場的放開,運營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網絡的同質化會導致在客戶層面的競爭,逐步聚焦于資費、服務等要素。
因此,資費逐漸成為競爭的應變工具,價格調節的響應速度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海外運營商對競爭對手資費調整的響應速度是以小時為單位的,經過這幾年的磨練和摔打,國內基層一線應對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面對競爭,不是不能調價格,而是不想動資費。
電信資費最初關注的成本和供求關系;之后考慮的是以客戶能接受為前提,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再后來則是根據競爭的情況進行調整。未來的定價策略,將要同時/綜合考量“成本”、“客戶”、“競爭”等因素,確定和調整資費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