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供應鏈金融只服務于供應商,接下來針對POP(非自營的開放平臺)的產品即將推出。”京東相關負責人日前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由于電商進軍供應鏈金融有著銀行所不具備的優勢,除了京東,阿里也早早進軍供應鏈金融領域。縱觀電商供應鏈發展的路徑,可以用從單純為銀行提供融資中介服務到本身充當信用中介來概括。
業務基于大量企業交易活動
記者日前了解到,京東針對POP的產品的供應鏈金融即將推出,目前只服務于供應商。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兩年前京東和多家銀行合作啟動供應鏈金融業務以來,已累計向合作伙伴提供了數十億元的貸款。
“通過大數據將以往需要人工進行的判斷、審核等流程直接在系統中實現,從供應商申請融資開始,全部由系統實現對放款審核的判斷和放款過程,全程自動化,因此可以做到3分鐘融資到賬。”京東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了解,3分鐘融資到賬是京東金融集團推出的一項具有互聯網特點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京保貝”門檻低、效率高,京東的供應商憑采購、銷售等數據,3分鐘內即可完成從申請到放款的全過程,能有效地提高企業資金周轉能力。
除了京東,阿里巴巴也早早進軍供應鏈金融領域,代表產品是阿里小貸。成立于2010年6月的阿里小貸,截至今年3月,已累計客戶數70萬,累計貸款金額1900億元。
從目前來看,電商進軍供應鏈金融有著銀行難以具備的優勢。僅2013年一年,阿里巴巴在零售領域就有上百億筆交易以及上萬億交易額,連同大約2.31億活躍買家和800萬活躍賣家,共同構成了一個擁有足夠訂單、付款信息以及交易記錄的數據庫,而這正是商業銀行并不具備的。
阿里小貸方面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阿里小貸用4年時間掌握了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挖掘信用信息,并向銀行輸出大數據,對接充足的信貸資源的能力。目前,阿里大數據將輸出給更多機構,阿里也將探索個人消費信貸領域。
建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表示,對于大型電商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這種供應鏈金融模式完全基于企業的交易活動,通過大量真實可靠的歷史交易記錄,有效識別交易背景的真實性、交易的連續性、交易對手的履約能力,并通過信貸業務的封閉運作和貸款的自償性,有效保證了貸款的安全性。這種業務既突破了商業銀行傳統的評級授信要求,也無須另行提供抵押質押擔保,切實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信用中介定位有助綁定客戶
回顧阿里小貸的發展歷史,可以用“從融資中介到信用中介”來概括。
阿里巴巴小額貸款主要有三種模式,“阿里小貸”、“淘寶小貸”和“合營貸款”,分別針對不同的客戶類型,采取不同的貸款方式。
回顧阿里小貸的發展歷程,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07年與銀行合作開展的聯保貸款,解決規模較大的商戶融資,由銀行提供資金;二是阿里“舍棄”銀行,2010年和2011年,阿里分別在浙江杭州和重慶注冊了兩家資本金分別為6億元和10億元的小貸公司,并向其平臺上的商家發放貸款;三是阿里逐漸確定向金融機構開放平臺。
從與銀行合作到用自有資金放貸,阿里逐漸掌握了大數據風控的秘訣。阿里小貸方面人士也告訴記者,目前阿里小貸的貸款資金大多數由自有資金滿足,來自銀行的資金只占很小一部分。
從融資中介到信用中介這一發展模式,在京東金融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2013年12月,京東金融的第一款互聯網金融產品“京保貝”正式上線。事實上,早在2012年11月27日,京東就開始與中國銀行合作,推出了“供應鏈金融服務”。在這一過程中,京東扮演的是一個類似于中介的角色:供應商憑借其在京東的訂單、入庫單等向京東提出融資申請,核準后遞交銀行,再由銀行放款。
京東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京東之前和多家銀行都有過合作。不過,京保貝用的是自有資金,供應鏈金融其他產品的合作方包括中行、工行、建行及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
這一轉變背后也說明京東金融對供應鏈融資模式定位發生了改變。此前,京東商城金融發展部總監劉長宏表示,京東金融供應鏈的本質是利用京東自身的信用和規模為商家做擔保,幫助商家方便順利地從銀行貸款,而非拿商家的貨款去放貸。
業內普遍認為,對于電商公司來說,做信用中介比做融資中介更有意義,一是傳統的小貸公司牌照更易獲得,二是更容易綁定自己的客戶,提升客戶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