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電商毫無疑問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流量受到幾個大平臺的控制,營銷成本與日俱增,同時還需要時不時進行價格促銷策略來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并且這種青睞也并不一定能換取消費者的忠誠度。在電商領域,消費者的忠誠度基本是很少的,除非是有特別差異化和特殊化的產品,具有某種特殊的紀念意義,否則一般的標準化產品到最后都陷入了價格競爭的誤區。
那么現在發展慢一拍的農村電商,是否會迎來城市電商發展后時代的某種機遇?對于農村地區發展電商而言,一沒有成熟的客戶群體,二來農村地區的資金和成熟的消費群體逐漸往城市轉移,農村地區在空殼化的趨勢下,發展農村電商是否還有足夠的后備資源和支撐?或許,在城市電商還沒有走入黃昏的時候,農村電商已經開始“年老色衰”?
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縣域電子商務發展微報告》,從2003年萬級網商規模,跨越到十萬級,乃至2013年的百萬級規模,縣域(大致上涵蓋三至六線城市)網商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而在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不少的“淘寶村”及“淘寶縣”,但是,如果細細分析,這些案例都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說并不是全國普遍的現象,而是地方線下的貿易產業成熟以后進入電商領域的一些正常反應,并非是農村電商迎來未來發展機遇的某種印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從普遍情況而言,一線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活性正在下降,對于農業產業而言,本地消化的能力將大大降低,而不論是線下的傳統農產品、特色產品銷售還是線上的農產品電商,都將主要的目標客戶定位在了遠處的城市。除了農產品以外,一些區域化的縣域加工產業也成為了主要的農村電商產品。
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更為詳盡的《2013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報告》給出的“電子商務百強縣”中,其電子商務發展,幾乎都體現出當地特色產業集群的獨特優勢。比如義烏的小商品、清河的羊絨、常熟的服裝、晉江的鞋等。
那么農村電商為什么越來越難做?對于農村電商而言,其發展的瓶頸到底有哪些?
首先,雖然農村電商與城市電商在區域上存在經濟發展水平,客戶認知的差異,但是兩者都需要自營的或是第三方的電商平臺來進行流量的變現。不亂是淘寶、天貓、微信還是其他電商平臺,除了基本的運營費用之外,還需要越來越貴的流量費用和營銷費用,對于農村電商運營者而言,在不具備專業運營能力情況下,平臺費用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門檻。
其次,客戶定位問題。除了少數全國知名的農特產品和得天獨厚的產品之外,對于一般的農村電商而言,面臨一個最大的困擾是產品市場和客戶群體之間的差異。很多時候,農村電商想要把產品推廣到全國,但是最后發現受制于物流和其他區域市場競爭情況,更適合做市場的反而是周邊的區域市場,也就是本地產品的本地化電商運營。但是本地的市場和客戶有時候又沒有完全培育起來,對產品的吸納和消化能力也有限,本地的居民還有移民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進程趨勢,這就導致了本地化產品的供應和需求之間的矛盾。
再次,市場和供應之間的信息脫節。農村電商還有一個劣勢就是市場反應速度上的滯后性,因為長期遠離城市核心市場,農村地區雖然具有部分產品上的優勢,但是容易出現在市場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過剩危機。而這種過剩之后的失利也一直是農村產品產業化的一種瓶頸。尤其是對于某些帶有季節性的土特產品而言,電商是一個很好的保持線上、線下銷售平衡的一種途徑。
最后,物流的限制。目前農村地區的物流很大程度上還是以傳統的郵政系統為主,雖然說順豐、三通一達已經逐步開始往縣域城市滲透,但是縣域以下鄉鎮的物流基本上還是一塊空缺。另外,偏遠地區的物流成本相對還較高,也會加大農村電商的運營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