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資產,數據是石油。傳統是得能源者得天下,現代是得數據者得市場。”在6月20日全國政協青聯舉辦的青年講堂上,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汪德誠說,科技的進步為大數據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數據正在日漸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現如今,大數據這一概念已開始對商業經營產生深刻影響。不少企業意識到,要想贏得市場競爭,關鍵是要通過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做出明智決策。然而,一個普遍的誤區是,很多企業投入大量人力或物力去收集大數據,卻最終淹沒在海量數據中,未能對商業經營產生指導作用。
就目前來看,金融、電信、制造等價值數據擁有者,信息化水平較高,對于大數據業務的需求迫切。尤其是金融行業,對數據挖掘、分析、處理還有更高的要求,十分適合進行大數據的采集并進一步整合。
然而,對于大數據的采集成本還是比較高,很多外部數據都需要平臺有償獲取,這方面主流的平臺比較有優勢,而其他的小型平臺如果要切入大數據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后區分平臺優劣,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擁有大數據源將成為重要的標志之一。
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主要分為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結構化的數據,在維度多的情況下用好,現有的數據挖掘方式還沒有能夠完全挖掘;還有一個方向就是非結構化的數據分析,因為現在有更多碎片化的數據產生。懂得怎么處理這些數據,建造模塊的人,才是真正抓住互聯網金融的核心。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從風險領域進入,建造計算法則,把數據系統化是一個入手的方面。大數據征信,將注意力從數據的精確性轉移到數據的相關性上來:個人的身份信息核實(從面對面實地核查到通過社交網絡、微信、QQ等進行數據分析);個人的償債能力,包括收入水平與債務壓力(從考察一個人的工作性質、收入水平以及房產、汽車等財產信息以及現實債備情況到分析其的消費水平、每月消費金額甚至社交圈中的交談等);個人的還款意愿(從分析還款記錄到通過交易的好評度、朋友圈內的交流內容、甚至個人用語,對人物進行刻畫分類);約束力(從傳統的抵押、擔保到將違約紀錄納入征信紀錄中的制度設計等)。
“一定程度來說,正因為傳統征信無法覆蓋,才推動了大數據在風險管理領域的發展。反過來,大數據也可以豐富完善傳統征信數據的不足,相互補充。”有關專家表示,大數據的分析并沒有偏離風險管理的業務基礎和判斷邏輯。
現如今P2P企業紛紛自行建設征信數據庫。記者針對現在比較火的幾個P2P平臺進行了采訪調研,這其中,宜信宜人貸所開創的大數據征信模式是比較典型的代表。據宜人貸的產品負責人透露,其平臺的信用管理體現在方方面面,除了進行基礎的數據分析外,還關系到后續產品的政策制定,以及提供預期催收依據等等。
“宜信有著8年的線下征信經驗,最初的征信都是通過人工審核來完成的。現在通過技術創新,我們將實現征信的自動化、數據化,提煉用戶的個人基本特征、消費行為特征等,利用社交活動所形成的數據分析來客觀評價一個人的信用度,從而判斷其還款能力和欺詐風險。”
通過采集借款人各個維度的數據判定其違約成本,并給出可以貸款的額度和相應的風險定價。宜人貸的這種新型風控系統和傳統的銀行相比是模式上的重大創新。從而實現純線上的P2P模式,減少平臺企業的運營成本。
各家P2P企業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而這種趨勢也正在業內得以逐漸普及,相信隨著國內P2P行業的進一步成熟,這種由各個細分領域所形成的征信大數據的集合將為行業整體的信用體系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