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社交不生活,無社交不商業,社交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一切都是社交,社交已經成為人們痛點、癢點、沸點的集結體。很多看似與社交無關的移動應用,也充分體現了其不可小覷的社交價值。
《深圳晚報》曾報道,Uber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滿足了現代人對社交的渴望與需求。很多人并不能理解這是為什么,尤其開著豪車做Uber司機的有很多都是公司白領、創業老板、富二代。對于他們來說,做Uber司機能接觸到不同的人,每一單都能完成一次簡單社交體驗。
看似難以理解,但卻充分反應出,移動互聯網正在將社交方式碎片化。同樣,在社交時間、社交行為上,這種碎片化趨勢也正在加深,工作間隙你也能很容易就發現身邊正在低頭刷微博和朋友圈的人。
移動社交用戶更精準更重度
雖然碎片化的社交場景使得社交價值正在不斷衰減。但是社交化正在憑借其“微小”的體積滲透人們的生活。不僅僅通勤在社交化,移動端大部分應用體驗都在社交化,團購可以尋找同伴,外賣可以選擇拼餐,玩游戲看文章去旅游都能發朋友圈曬圖。
速途研究院調查報告顯示,移動社交網絡人群中,以20-39歲的人占比最多,占到了80%,其中以大學生以及步入工作崗位的人居多。該類人群一方面這類人群對于移動互聯網網絡文化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同時這個年齡段用戶本身也存在較高的社交需求。
而在移動社交時間的分配上則出現了兩極化現象,22%的人每天花30分鐘內在進行移動社交,25%的人每天花30分鐘-1個小時在進行移動社交,19%人每天花1小時到2小時在進行移動社交,11%的人每天花2小時到三小時在進行移動社交,而每天進行3小時以上移動社交比重的人群高達23%。相比往年數據,移動社交用戶正在向重度用戶轉移,人們正在逐漸被移動社交網絡所捆綁。
單一社交場景所表現的社交價值雖然并不高,但是移動社交媒體潛力卻不容忽視。
資本開始加速進入移動社交領域
移動社交的價值變現一直以來都是大家對微信的關注點和思考點。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達到5.49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
日漸龐大的社交網絡也使得微信的朋友圈廣告平臺的上線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廣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微信朋友圈廣告從年初的“偶爾植入”轉變為“常態化”。至此,微信平臺順利完成了價值變現,但是移動社交領域仍有大量需要價值變現的平臺和媒體。
前年開始,WeMedia就已經開始打造微信公號聯盟,界面新聞也組建了JMedia聯盟。目的通過聯盟方式組合售賣自媒體廣告。
今年, “大象公會”完成A輪融資,羅永浩參與;吳曉波成立“獅享家新媒體基金”,快速完成了多個微信公號的投資。但是這些僅僅是在資本上進行簡單投資,協作效益仍難以估計。
除此之外,易簡廣告成立了微信事業部,短短幾個月通過投資和戰略合作等方式,完成了對多家微信營銷平臺和微信自媒體的收購。易簡廣告CEO廖上炳曾在行業會議中表示,對于收購的微信自媒體來說,我們更關注媒體價值和它的變現能力,微信自媒體自身需要生存下來,投資才能幫助其進一步發展。
據估算,移動社交網絡用戶訂閱數累計2000萬以上。
值得矚目的是,此前尚未有移動廣告公司涉足移動社交的資源整合業務上。易簡廣告作為移動營銷服務商,未來希望通過媒體能力增強換取更多的移動營銷競爭實力。同時,廖上炳也表示,未來將加大對移動社交廣告的開發,除了朋友圈廣告,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廣告形式和媒體價值值得挖掘。
隨著社交行為的重度化發展,社交媒體價值將會在未來兩年形成全面爆發。社交媒體的商業價值,來源于其龐大且群聚的用戶基礎。業內人士也表示,今年是移動社交的元年,行業發展速度將超過移動互聯網整體水平。
在美國,移動社交廣告已經作為FACEBOOK最重要的移動廣告產品之一。國內移動社交廣告真正實現盈利的甚少,在這個領域仍有大片市場可以大展手腳。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從電影營銷、產品推廣到新聞發聲等各類營銷活動都會選擇社交媒體平臺。不僅因為大家無時無刻不在使用社交網絡,也因為社交媒體可以完成從形式到內容到人的聯動。而移動社交,讓內容與人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