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交通壓力的日益嚴重,城市智能交通在解決如交通擁堵、道路事故等妨礙城市發展的問題方面被寄予厚望。而“互聯網+”的概念為智能交通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預見,未來智能交通產業將持續高速發展。
但長期以來交通市政類設計院都被排除在智能交通市場的主流之外,成為看客。而設計師們也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院里涉及智能交通的業務很少,最多也就是一些科研類項目,產值方面更是微乎其微。
智能交通是個活躍的行業,也是供方市場化的混合市場化行業。在該混合市場中,供方來源的多樣性和完全市場化,使傳統交通市政類設計院舉步維艱。依照常理,在智能交通市場,系統集成商要越過傳統交通咨詢機構承擔大型項目幾乎不可能,也不劃算,但在我國,傳統設計院卻一次又一次地被跨越。
傳統設計院的優勢與劣勢
保守、頑固和沒有想象力是導致傳統設計院無法深耕智能交通市場的短板。但傳統設計院具備項目大局感、跨專業的協調能力、對于用戶深層需求的挖掘能力、資料完整性和延續性、差錯最小控制能力等優勢,這些恰恰是智能交通市場中大多數系統集成商難以逾越的門檻。
癥結所在
傳統設計院究竟為什么得不到智能交通市場青睞呢?癥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設計規范(標準化)
傳統的道路、橋梁、規劃類項目有明確的設計流程和內容,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有據可依,操作非常規范。而智能交通類項目在程序上無章可循,缺乏硬性、標準化的規定。很多城市的智能交通項目都沒有為設計環節設置預算,就算偶爾有設置,也是杯水車薪。
必要性的流程不能夠標準化、規范化,就不能夠發揮設計機構的資質和質量優勢,結果就是“誰都可以做,誰都在做”,傳統交通設計機構在智能交通設計中不僅未占據優勢,反而逐漸被邊緣化。
2.業主身份多樣,需求復雜
智能交通的業主方包括公安部門、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市政府城管辦、交通運輸機關的建設部門、運輸管理部門,以及相關的信息辦、科技主管和財政主管部門等。以上業主的要求與需求各不相同,同一個產品設計,面對交管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的設計思路就不能一樣。這就給設計院進行設計和服務帶來很大難度。
3.設計環節粗糙,沒有固定的收費模式
傳統的路橋類項目設計環節能夠根據國家標準,按照項目投資的百分比收取設計費用。而智能交通類項目在產品設計環節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設計環節粗糙,業主對設計環節的質量重視不夠,給予設計環節的預算很少。這直接導致了設計院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路橋項目上。
另外,在智能交通的既有市場中,一些集成商甚至是實施方直接涉足設計環節,在長期積累后,已經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這也導致了設計院在智能交通設計市場越發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