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乎宣布已順利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領投方為今日資本,騰訊、搜狗、啟明、賽富、創新工場等在內的原有董事股東全部跟投。知乎CEO周源在同步的內部信中透露,這輪融資速度史上第一,“還沒來得及寫 PPT 就談定了,錢到賬的速度也很快,1 億美元已經在上個月 8 號入賬。”這一融資事件成為2017年互聯網投資界的“開門紅”,“2017年資本寒冬已過”的論斷似乎更加確定了。
知識經濟領域“獨角獸”現身公開資料顯示,知乎于2011年1月獲得由創新工場投資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2012年1月獲得啟明創投投資的數百萬美元A輪;2014年6月獲得賽富基金和啟明創投的2200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9月獲得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和搜狗,在C融資之后,曾有媒體報道知乎估值在3-4億美元之間。D輪融資之后,據知乎天使投資人創新工場李開復透露,知乎估值超過10億美元,邁入獨角獸行列。
知乎今天估值在10億美金意味著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它的體量翻了兩倍多。同時它也超過了它在美國的對標者的估值:Quora 最近一輪融資在2014年,8000萬美元融資估值9億美元。如果不考慮這兩年的增量,知乎體量已超過了Quora。因此,從增長來看,知乎這一年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而知乎最新一輪投資方都有豐富的經驗或者很好的背景,比如創新工場和今日資本都堪稱頂級機構,騰訊和搜狗自不必說,雙方在業務層面有許多整合空間,過去一年已有諸多嘗試。
不過,10億美金估值依然有些低于我的預期。10億美金估值是獨角獸公司的門檻,然而近年來頻頻出現估值10億美金的公司,讓“獨角獸”本應有的稀缺性已經蕩然無存,2016年中艾瑞統計的估值榜顯示進入10億美金俱樂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已超過40家。知乎不論是從用戶體量還是產品價值來看,都應該有更大的體量才對—事實上,許多人將知乎與今日頭條、微博這兩大內容平臺對標,而這兩者的估值或市值均已超過100億美元,就是說,在我看來,知乎是被低估的。
知乎被低估是有原因的。正如知乎這輪領投方今日資本創始合伙人、總裁徐新所言,
“知乎不追風口,而是把握擅長的細分市場精耕細作,抓住用戶需求把產品做好,以此為基礎成長變大。”
在知乎身上,我看到了豆瓣的“慢公司”風格,走得很穩,比如在變現上很關注用戶體驗進而表現得克制,在產品擴張上不跟風,2016年許多公司都在做自媒體內容平臺,知乎并未跟進。在喧囂的互聯網世界,知乎的風格是一股清流,不過這會讓它像豆瓣一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黃金風口嗎?
知乎為何要擁抱變化改變自己?有位知乎用戶在2016年底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引發圈內轟動,《知乎在移動端的艱難與它錯過的一個時代》,這篇稿子有一些地方不符事實,但卻指出了知乎在擴張速度上過于保守的事實,不知道知乎管理層是否看到了這篇文章,但從周源內部信能夠看到,知乎正在“求變”。
周源在內部信中透露,總結2016年的工作得出的答案是“知乎團隊比以往更加積極的在擁抱用戶需求變化,并同時努力改變自己。”,2016年是知乎產品改版最激進的一年,上線了機構賬號、書店、知乎 Live、值乎和分享等諸多功能,與此同時,知乎的線下運營如鹽Club沙龍在積極推進,而廣告產品的推出表明知乎在變現上的嘗試。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用周源的話說,是觀察用戶和市場需求之后的決定。另一方面,在我看來與源源不斷的競品出現有關,譬如分答、得到這些新興知識產品,今日頭條和微博也推出了問答。
如果你不跟風口,那么,飛起來的豬就可能超越你。
豆瓣曾經在互聯網電影平臺上有絕對的領先優勢,然而貓眼就借助于O2O這個風口做了起來并與之勢均力敵,豆瓣再入局在線票務發現為時已晚。如果不想重蹈覆轍,知乎就必須更加積極地擁抱變化——是否追風口不用刻意深究,風口的本質正是市場的動向。
周源在內部信中透露,“我們變化不夠快,對用戶理解不夠深,缺乏把產品從好用提升到優秀的緊迫感,事實上,很多地方我們還稱不上好用。”,除了產品上要更快速變化之外,在運營、變現上或許知乎同樣需要更快才行。
2017年知乎的重點方向會是什么?知乎在2016年從問答社區成功轉向知識平臺,連接著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還有圍繞知識的合作伙伴。翻譯一下就是,知乎不再只是做基于SNS的問答社區,而是有多樣化的滿足知識生產與消費的產品進而形成平臺,如Live、值乎、知乎專欄、機構賬號等等,平臺與社區最大的不同無非在于突破“人與人的連接”,實現更多元的供需連接,知乎2016年做到了。
2017年,周源在內部信中為知乎提出了三個目標。
1、為廣泛知識消費者開拓新場景。
問答只是知識分享的場景之一,除了問答,專欄、Live、值乎、日報也是知識分享的場景,知乎已覆蓋。然而,知識場景還有許多。知識涵義十分廣泛:“知道是什么”的事實,“知道為什么”的理論,“知道怎么做”的技能技巧訣竅,“知道找誰”的人際關系,均屬于知識的范疇。維基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知道、百度搜索、網易公開課、YY教育、TED、可汗學院、coursera等產品,均是知識經濟玩家,這意味著,百科、教育這些場景依然是知乎的范疇,知乎會有更多的產品內容形態。
2、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
過去知乎在變現上很保守,偶爾有個廣告,還有出書,2016年算是元年,上線了自動化的廣告產品,更重要的是在付費知識上有里程碑進展。2017年知乎會更強調廣告變現,希望實現規模化營收。作為與今日頭條、微博對標的內容平臺,知乎是注意力黑洞,而注意力最直接的變現模式是廣告。周源對于廣告的看法特別,其認為“廣告應該是一種有價值的內容”。張小龍可通過“朋友圈廣告”這種新型廣告模式來博得廣告主與用戶的雙邊喝彩,知乎的答案會是什么?
3、知識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
中國年輕人為數字內容付費意愿愈發強烈,不只是知識領域,電影、音樂、圖書、App都有類似趨勢,蘋果 2016年大中華區整體營收下滑17%,App Store收入卻上升了90%,手機沒有內容好賣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2016年知識經濟卷土重來,知識付費、知識共享…認知盈余的理論在中國互聯網市場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周源不認同知乎在抓付費內容的風口,但2016年知乎在知識市場化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知乎Live”自2016年5月14日推出至今已舉辦超過1500場,737位主講人平均時薪達10980元,單場知乎Live收入最高達到19萬元。周源說要在2017年讓“知識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在我看來更多是要激發供給與需求,通過產品、運營、技術等手段,完善市場機制,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2012年,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知乎是什么?”,周源的回答是:“知乎就是一個由每個人知識、經驗和見解組成的 P2P 網絡。”,這已有共享經濟的雛形,現在看來知乎還沒背離初心。
知乎的星辰大海又在何方?知乎的未來在哪里?不妨從人們對“知乎的潛在對手是誰”的討論這個角度來看。
有人說,知乎是百度的對手,百度現在市值是600億美元,是知乎的60倍。知乎與百度的競爭關系不只是因為它一定程度取代了知道(百度上線了百度派等產品反擊),更重要的是,知乎已是一個垂直搜索,“知乎一下,你就知道”,之后它可能會做百科甚至貼吧,與搜狗合作則可強化搜索。
有人說,知乎是今日頭條的對手,今日頭條的估值是110億美元,是知乎的11倍。知乎會是一個內容平臺,問答是知識的場景,而知識是內容的一種。知乎之后可從知識進入到更多內容范疇,用時髦的話說是“泛知識領域”。內容產業是2016年互聯網的主流故事,騰訊投資知乎正是因為內容戰略;阿里巴巴給到馬云的愛將俞永福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在大文娛上發力;百度在2016年啟動內容戰略上線百家號;搜狐、網易們不斷架構調整迎接內容潮,知乎從知識平臺到內容平臺水到渠成。
還有人說,知乎是網易公開課、YY們的對手,知乎會從知識分享平臺進化到在線教育平臺,今天有人在知乎Live分享見解經驗和知識,明天就有人在知乎Live分享技能,后天就會有老師到知乎上課。總之,教育是知識傳授的最高階形態和最有效方式,知乎最終入局在線教育服務,是必然。
知乎本輪領投方今日資本總裁創始合伙人、總裁徐新這樣展望知乎的未來,“當知乎能夠進一步圍繞知識的供需解決有所突破,就有可能成為滿足用戶多場景內容消費和更多需求的偉大公司。”從這句話能夠看到知乎從知識跳躍到內容消費的很大可能性,更多需求是什么,還要知乎給出答案。
總體來看,知乎至少有三個互聯網巨頭們都夢寐以求的特性。
第一,互聯網下半場,2017年開始的下一個十年,滿足精神消費需求成為互聯網的主線之一,物質愈發充裕,精神卻依然空虛,這需要資訊、知識、娛樂諸多內容的填補,相對于資訊和娛樂迎來第二春而言,知識是一個新興市場。
第二,正如我之前一篇文章所言,互聯網下半場,人口紅利消失之后,移動App爭奪焦點是用戶時長,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內容化、社區化和實體化。知乎作為一個注意力黑洞,雖然整體用戶時長與微信、今日頭條、視頻App們比有差距,但單用戶時長在互聯網行業中領先,它的產品有內容和社區的雙重特性,有著天然的時間吸引力。
第三,互聯網下半場,消費升級是另外一個故事,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消費的升級,年輕化用戶和新興中產都是兩個新貴用戶群,前者是未來,后者有消費力,知乎投資方看中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其有“新興中產和知識階層”。
互聯網下半場到來,游戲規則已悄然發生變化。精神消費特性、時間吸引力與中產階級用戶群都在知乎相遇,可能是這個問答社區起家的知識平臺未來最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