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T Brew記者Brianna Monsanto關于IT部門更名價值的文章引發LinkedIn熱議。文章與后續討論形成的共識是:雖然更名可能有其價值,但這不過是團隊整體重構中的品牌元素。若企業糾結于IT部門改名,往往暴露了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正如我在文中所言:給豬涂口紅無濟于事,必須徹底改變本質。
這種討論熱潮讓我想起2012年著作《CIO悖論》中關于IT更名的章節,再次印證了"太陽底下無新事"的真理。書中受訪的某CIO坦言:"在GE任職期間我們確實更名過IT部門。雖然我不反對這種嘗試,但認為這并非IT組織成功的關鍵。"
2012年討論更名尚具意義。當時通過設立業務關系經理崗位配合新名稱(數字技術部!商業解決方案!滑稽步伐部!),確能助力IT實現支持、賦能等目標。但如今語境已發生根本轉變,更名辯論近乎失去討論價值。
回望兩百年前美國農業社會,1786年蒸汽機技術革命催生了工業時代:農家女走進紡織城,強盜大亨積累財富,19世紀成為人類史上創新最密集的時期。卡內基、范德比爾特、阿斯特等巨頭通過圈占地產、掌控資產、組建龐大團隊構筑商業護城河。
1960年代軟件技術興起再次改寫規則:企業開始追求精簡地產、輕資產運營、敏捷團隊,通過API直連合作伙伴技術平臺。當下我們已進入數據經濟新時代,工業時代的管理思維徹底失效。在這個數據戰略、文化、基礎設施決定未來增長上限的時代,企業運營需要根本性變革,IT部門自然首當其沖。
核心命題
因此,在糾結IT部門命名之前,我們更需追問:在數據經濟中,技術團隊能為企業創造何種價值?而在此之前,必須直面更嚴峻的挑戰——對于仍困在工業思維中的大型企業(幾乎是所有企業),洶涌而來的AI浪潮意味著什么?人類固有的變革阻力會否阻礙AI應用進程,導致數據化傳統業務出現巨大斷層?我們是否即將見證大批"百視達式"企業的集體死亡?近期中國DeepSeek挑戰英偉達的新聞,又預示全球AI市場將上演怎樣的激烈競逐?
這些才是技術領導者亟需破解的命題——盡管諷刺的是,他們恰恰是塑造快速變遷的人類社會最具話語權的群體。在擔憂部門命名之前,請先回答這些問題。
若實在需要新名稱,候選名單或許包括:價值創造部、AI應用部、企業轉型部。但在我看來,最能準確描述技術在數據經濟中影響力的名稱始終是——IT部。
企業網D1net(hfnxjk.com):
國內主流的to B IT門戶,旗下運營國內最大的甲方CIO專家庫和智力輸出及社交平臺-信眾智(www.cioall.com)。旗下運營19個IT行業公眾號(微信搜索D1net即可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在文章開頭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