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對于呼叫中心的管理者而言,經常說這句話的,大致有以下幾種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懂蠻干不會用腦、付出多成效少的人,“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進步又不愿走、大說風涼話的人,善于投機取巧、察言觀色、活兒只做給領導看的人。說這句話時,這些人往往理直氣壯:“我己經盡力了,奈何造化弄人,我也沒辦法啊。”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了,即使沒成功,也能問心無愧,也應該值得肯定或表揚!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說,一位古羅馬皇帝打了勝仗,論功行賞時,一位士官長不服氣地對皇帝說:“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因為我至少跟隨您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皇帝指著拴在周圍的驢子說:“好好看看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由此可見,如果一味追求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功勞自然沒有,就連 “苦勞”也可能只是“白勞”。
其實,關于“功勞”和 “苦勞”的論斷,自古以來就紛爭不斷。“功勞”,毋庸贅言,一直是大多數人趨之若鶩、孜孜以求的目標。而簡單的“苦勞”二字,卻既寓委屈、抱怨、辯解于其中且不露聲色,并大有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鋒芒,為投機者所推崇備至。
何謂 “功勞”,古書中有載:“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史記·李將軍列傳》);“功勞不可盡居,大名不可盡取,爵祿不可盡得”(清唐甄《潛書· 審知》)。“功勞”就是對事業做出突出的貢獻,超越了平凡的勞動。正是因為“功勞”超越了平凡的勞動,才能彰顯出不同的價值,才能引起世人的競相追逐。
縱觀古今,大凡有所成就者都有幾件值得稱頌的“功勞”。然而面對“功勞”,人們的心態卻也大不相同。一者“重功而不重勞”。這類人凡事把“功”擺在第一位,僅僅把勞動作為一時的輔助工具,目的性太強、得失心大重,沒有好處的事情堅決不做,沒有收益的投資堅決不理,平時不努力,關鍵時刻突擊。這種人往往會成為投機者,即使在工作、事業上一時表現突出、風頭無兩,往往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最終只能堙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二者“重勞而不看功”。這類人一心一意地勞作,只求付出不求回報,更多的時候是在埋頭苦干,卻很少抬頭看路,往往在摸不著頭腦、看不準方向時才醒悟過來,雖然能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收獲一定的成績,但為此的付出卻比常人要艱辛百倍。這種人是老實人、老黃牛,是一個很好的執行者,卻很難成為得力的開拓者,也難有戰略思維。三者是“勞中尋功”。這類人明白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捷徑,能踏踏實實做事,也能找準努力的日標和方向,時刻關注著可遇不可求的機遇。這種人求真務實、定位準確,往往能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當然,這種人也少之又少。因為面對“功”與“勞”時,很少人能泰然處之、正確應對,即使一時能拿捏好二者間的關系,也很難一世堅持。
何謂“苦勞”?史書亦有載:“三公得免選舉之負,尚書亦復不坐,責賞無歸,豈肯空自苦勞乎?”(《后漢書·宦者傳·呂強》);“官無私弊,民不苦勞” (明朝張居正《答織造許樞使書》)。苦勞,是在苦難之中勞作,是帶著痛苦之心勞作,是寄托在不情愿基礎上的難以斷定價值的苦心勞形。從本質上講,“苦勞” 所產生的貢獻難以斷定,帶來的負面的影響值得思考。
要審視“苦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古人對人生態度的一種理解,更是在逆境中的一種自勵和自勉,然而此中的“苦”與“苦勞”中的“苦”有著本質的區別。帶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心態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工作中為何會感覺苦?或許源自于一種極大的不情愿、或許是對工作本身帶有極大的不贊同。試想,帶著不情愿或者不贊同的心態去工作,本身對工作就抱有極大的懷疑態度,這樣還能夠按照正常的工作思路去把工作做好嗎?又如何使工作朝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要正視“苦勞”。從勞動的價值看,“苦勞”本身產生的正面價值微乎其微,更甚者產生的是負面價值,就其本質而言談“苦勞”就是不擔責、不負責的一種表現,借著“苦勞”當幌子,于是乎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產生阻力和障礙,將正常的工作帶入誤區和錯誤的軌道,工作中的貢獻程度就大大降低,工作的價值自然很難體現。因此,從根本上將“苦勞” 所體現的是一種負價值,自認不能以此為資本邀功求賞。
要漠視“苦勞”。 對于呼叫中心的管理者而言,對于拿著“苦勞”說話的人,要以漠視的態度對待,讓他們不再泰然處之、不再自以為是、不再不緊不慢,要以一種視而不見的姿勢瓦解拿著“苦勞”的盾牌人群,讓他們從內心產生被漠視感和緊迫感,讓他們坐立不安,讓他們認識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再是借口,不再是避風港,也不再是賣乖討巧、倚老賣老的工具,讓他們明白唯有踏踏實實做事,唯有以正確的方式勞動才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