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季度GDP實際同比增長6.8%、小幅低于三季度,全年GDP實際增長6.9%。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瑞銀證券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出口和房地產投資、服務業增長也有所減速。但根據住戶調查數據,四季度消費支出同比增速加快,與之對應,實際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也加快至10.3%。目前我國消費金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信用消費市場逐年高速增長,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為促進消費增長,國家相繼出臺相關消費金融支持政策,消費金融試點的不斷開放、“互聯網+”行動策略的提出,消費金融市場參與者日益增多,極大促進了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在2009年宣布啟動消費金融試點,2010年首批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成立,2013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城市新增10個城市。目前已有近20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但大多數消費金融公司尚未正式開展業務。工商銀行雖未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但于2015年6月份成立國內銀行業首家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
消費金融倍受青睞,作為對市場最為敏感的互聯網機構自然不會缺席。自2013年始,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平臺紛紛涉足信用消費金融領域,且已表現出強勁市場競爭力。百度推出個人消費金融權益平臺“百度有錢”,切入與用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垂直行業,首發行業是教育信貸;阿里“花唄”上線,圍繞電商生態,從淘寶、天貓,逐漸拓展至去啊等;騰訊推“微粒貸”,依托社交用戶數據優勢,切入無擔保信用貸款;推出了業界首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白條”,隨后便推動了行業性的、現象級的消費金融潮流。
據筆者了解,基于構建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上述多家互聯網公司正在積極申請消費金融等金融牌照。一場以大數據為基礎、圍獵消費金融市場的戰爭,已經打響。隨著戰役的推進,預計國務院、人民銀行、銀監會將繼續出臺鼓勵信用消費、規范消費信貸的指導性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創新性發展消費信貸業務,并加強“互聯網+信用消費”的監管力度。
布局:場景數據革命
消費時代已至,但國內消費金融業務機制略有滯后。長期以來,商業銀行信用消費業務主要以房產及汽車貸款為主,而日常消費業務占比較低。信用卡業務成為銀行信用消費產品中的典型代表,部分銀行還通過互聯網渠道,結合自身業務推出了創新型的個人消費貸款產品,但這些產品依然無法完全滿足新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
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14-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維持2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預計2017年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27萬億元。
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為6.71萬億元,而現有信用卡使用者僅2億左右,2億的基數就可撬動6.71萬億元的體量,可見個人貸款和分期付款等信用消費需求用戶數量的龐大。而這2億人(很可能是“白板”用戶)之外的信用消費需求,正是時下各路人馬搶奪的戰場。
從1997年到2014年,我國消費信貸額從170多億元增長到15萬億元。其中80%為住房貸款,汽車、助學、旅游貸款則是另外三個占比比較大的細分市場,也是目前互聯網金融切入比較多的領域。
互聯網消費金融,并非能一蹴而就。大數據和交易量是互聯網的優勢,若想獲得競爭優勢,首先就要建立自身、多元化的數據池。
場景,這是BAT以及京東金融開展消費金融的優勢,與傳統銀行及消費金融公司相比,互聯網公司正在建立起場景的絕對優勢。
消費貸款需要在大量碎片化的互聯網支付交易場景中尋找機會,把傳統線下的信貸產品通過互聯網滲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去,讓消費貸款真正落到用途的本源上。而滿足消費金融的發展的三個基本條件:可獲得性、安全性和簡單性。
數據層面來看,百度是搜索數據,阿里支付數據,騰訊社交數據。
從可獲得性說,BAT有天然的優勢,百度有絕對入口優勢、阿里有電商閉環、騰訊的QQ、微信兩大社交利器,有廣闊的客戶基礎。三家做消費金融都是“捎帶手兒”,無需像傳統金融機構一樣“上街拉客”,根本不需要再去主動出擊,就已經擁有了與客戶更緊密的聯系。
從安全和簡單性來看,除了傳統風控手段之外,BAT還掌握用戶的購物記錄、支付記錄和評價記錄,能確切掌握用戶的消費能力,從而評估出用戶的信用。這種方式簡便且安全可靠,因為結合消費場景將風險前置,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互聯網公司更接近用戶,也更為簡單快捷,讓用戶非常自然地接納并使用一項此前并不熟悉的金融新業務。
三者對比,數據層面來看,BAT三家各有擅長。
百度有絕對優勢的搜索數據(用戶無意識的搜索最能體現其需求)、百度和阿里有用戶購物記錄(百度有糯米、攜程,阿里有淘寶、天貓、去啊,橫跨電商和旅游)。當然,若從支付領域來看,阿里和騰訊的優勢更強些。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報告,2015年第三季度移動支付市場總體格局,支付寶以71.51%的市場占有率繼續占據移動支付市場首位;財付通位列第二,市場份額為15.99%。
但不可忽視的是,各有擅長也意味著各有局限。
仍以阿里和騰訊為例,離開了自身電商和社交圈子,其所謂的大數據猶如數據孤島。在判別一個人信用情況時,需要更多的旁證數據交叉驗證,這也是很多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為何采用央行及多家民營征信機構的信息。
未來:大數據多維度營銷
除去數據聯動聯查、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征信平臺的老話題外,201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想象空間在哪里?
上文多分析了阿里與騰訊,現在筆者想談下百度。這家正被質疑的互聯網巨頭在消費金融領域還能為市場做些什么?
互聯網的優勢是大數據,百度顯然有獨特優勢。大數據、人工智能、百度大腦、移動云、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先的互聯網技術能力,正為百度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提供了重要保障。
與阿里對電商平臺用戶消費數據的挖掘,騰訊對社交平臺用戶關系數據的挖掘不同的是,百度既可以基于投資帶來的多維度平臺(糯米的電商、攜程的旅游、愛奇藝的視頻)進行用戶消費數據挖掘,還可以基于自身的流量入口優勢,進行用戶行為數據挖掘。
目前,百度已覆蓋中國95%的網民,每天搜索次數達到60億次,地圖定位請求高達230億次,作為一個搜索工具,它很自然的反映一個人天然的需求。以正式成立金融服務事業群一周之后,百度開始秘密布局自己的第一個金融大計教育信貸為例,當搜索語言類的培訓,或者IT培訓,或者其他培訓的時候,完全反映當時的需求。
百度也不缺場景。通過對外投資,百度的消費場景已經覆蓋了電商、視頻、旅游OTA等多個互聯網領域,如通過百度糯米、愛奇藝、攜程、去哪兒等幾十個大眾耳熟能詳的產品和服務平臺,搭建了豐富的、多層次的互聯網消費場景,積累了超過6億用戶的互聯網數據。
可以預見是,百度金融可以給糯米的商戶提供小微企業貸款,給糯米、愛奇藝的用戶提供信用分期,給攜程、去哪兒的用戶提供旅游分期……
與同樣有場景優勢的阿里等電商系不同的是,百度可挖掘的價值鏈還可以更長。基于消費場景的營銷拓展是消費金融發展的永恒主題,而互聯網的大數據基礎,又可提供80、90后這些重要客群的行為數據。依托大數據應用,還可以轉向預先選擇客戶的精準營銷,提升營銷成功率;同時,還可以提前預警并避免高風險客戶。
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百度依托互聯網搜索業務生態聚集了數百萬的企業合作伙伴,有百度貼吧等著名的UGC產品。比如前面說到的教育信貸,百度就可以為合作企業提供精準營銷服務,在推送教育廣告促進消費的時候,就完成了信貸用戶的選擇。
消費金融領域會不會誕生寡頭?就如互聯網行業典型的“721”法則一樣?
中國目前還是一個儲蓄型的社會,消費體量尚未完全建立。某一家或幾家公司未必能壟斷整個行業,未來的格局勢必撲朔迷離。
從這點看,百度投資優信拍(二手車領域巨頭)、攜程(旅游行業巨頭)等,采取合眾連橫之勢,都有更大的可以想象的空間。畢竟,汽車金融、旅游金融都是千億級別的市場,百度已經有了入口優勢,只要把金融嫁接場景,就能迅速占領市場。
不過,首先百度要做的是,如何把投資話語權轉化為產品滲透話語權。2015年下半年以來,頂層決策者開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消費金融的功能當仁不讓,如何開拓消費金融行業的藍海,讓整個行業都蓬勃發展起來?這不僅是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問題,也亟需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利用科技展現金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