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小微企業貸款難,雖然跑了多家銀行,卻難以找到合適的金融產品;另一邊是小微企業點多面廣,銀行采集相關信息費力、費時,成本不菲。銀企信息不對稱已成為制約小微金融發展的“瓶頸”。
日前,經濟日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在福建、浙江等地,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等,借力大數據服務小微企業,已成為當地銀行業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識。
搭平臺 “曬”產品
日前,福建省小微企業金融產品查詢平臺正式上線,覆蓋了福建銀監局轄區內25家銀行業機構的146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產品。
無獨有偶,在浙江臺州,匯集了臺州37家銀行、195款小微企業貸款特色產品的浙江省首個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信息查詢平臺也誕生了。“以前為了找貸款,要每家銀行跑,費時又費力。現在通過查詢平臺,就可以提前篩選適合自己的貸款產品,直接聯系合適的銀行,節約了很多時間。”臺州一位經營機械加工的企業主說。
福建省小微企業金融產品查詢平臺一上線,便受到廣大小微企業主的熱烈歡迎,不到一周的時間點擊量已超過1000次。福建銀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銀行將自己的特色產品“曬”到網上,讓小微企業自己來挑選合適的產品,不僅為銀行和企業搭起了一座橋梁,也進一步增強了金融產品信息的透明度;不僅便利小微企業融資,也能有效地降低企業成本。
據介紹,產品查詢平臺其實是一個金融產品數據庫。在這一平臺上,小微企業和個人用戶可以免費登錄查詢,僅需輸入企業類型、擔保方式、成立年限等要素,就可以全方位、個性化地查找符合自身需求的銀行產品。同時,查詢平臺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用戶描述產品的審批標準、審批時限、產品特點、擔保方式等內容,以方便小微企業用戶對查詢結果做深入了解和比較。
信用數據檔案“共建共享”
如何“批量化”、全面掌握小微企業信用情況,對銀行來說至關重要。近年來,福建省相繼在連城縣試點建設了“金融與企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在泉州市開展了小微企業信用數據庫建設,在小微企業信用數據檔案“共建共享”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長期以來,銀行在獲取小微企業信用信息上傷透腦筋。比如,有的銀行為真實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要求申請貸款的企業將資金流水轉入該銀行;還有的銀行將攝像頭裝在企業倉庫內,通過實景監控掌握企業真實發展狀況。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對銀行和企業來說無疑都增加了溝通成本。“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才有了試點建設縣域金融與企業信息服務平臺的想法。”據福建銀監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龍巖市和連城縣多個部門協調配合下,目前該信息平臺已錄入龍巖市1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機構簡介,以及連城縣118家規模以上企業在工商、稅務、水務、電力、法院、環保、房產等13個權威部門的相關信息。
而在泉州,當地銀監分局也著力開展了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建檔工作,搭建信息平臺,全方位整合工商、稅務、經貿等政府部門以及工商聯、銀行、中介機構等各方面的信息資源。
“這有點像相親節目。通過信息平臺,企業和銀行對接上了,就相當于看對眼了。企業提供一個密碼給銀行,銀行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企業了。”連城銀監辦工作人員黃初進形象地說。據介紹,通過連城市金融與企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銀行不僅可以直接查詢企業注冊資本、經營范圍、融資需求等基礎信息,經企業二級授權之后,還可查看企業財務、納稅繳費、用水用電等其他重要信息,解決銀行征信難題。截至目前,連城縣已有910多家小微企業入駐,覆蓋面達47%。
值得關注的是,小微企業基礎數據采集和更新難度較大,是泉州與連城建立信息平臺共同的難題。據了解,一方面因為小微企業建檔的基礎信息采集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相關數據暫時都是人工錄入,操作難免出現差錯;另一方面,各部門各行業信息相互分割、數據標準不一致,各部門所涉及數據的使用接口及相關管理權限均在省級部門,需要工商、稅務、質檢、電力等省直相關部門支持和推進數據采集、交換和共享。
另外,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建檔評級的應用實效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如何利用現有的基礎數據,引入權威的信用評級公司,開發相關評級系統,并將評級結果在金融機構中推廣應用,是建檔評級工作取得實效的難點和重點。”泉州市人大財經委財經科科長陳麗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