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一個在金融圈里刨食的熟人受到了所在公司的紀律處分并上報了監管部門,這意味著他三五年內將無法跳槽,因為身背這種記錄,沒下家敢接。受處分的原因是他未經批準,頭腦一熱自告奮勇地用他手頭管理的公司官方微信號,在朋友圈內圖文并茂地推介了一個即將發行的特定客戶資產管理項目,就是市面上常見的100萬元起板的信托項目,發出來半天時間不到,客戶看沒看到不一定,但監管部門看到了,立即致電尚不知情的公司撤稿并要求處分到人。圈外人看來,似乎有些無厘頭,這叫什么事?互聯網營銷正熱門,哪里有錯?金融圈里規矩多,這次考的是對特定客戶“特定”兩個字的理解。圈內人在這起事情中更多看到的,則是監管部門的反應速度與發現能力。有官微的公司那么多,一天發出來的亂七八糟的消息加一起不知道有多少,能在其撤稿前就發現,這背后應該不是人工監管,基本可以確認,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數據在支撐。
因而,看到最近上海地區基金公司中有5名權益類(股票型)基金經理因大數據稽查匹配中較為可疑被監管部門帶走協助調查,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以往我們所熟悉的自律手段有:包括基金經理在內的所有可以看到倉位與持倉的員工開工前必須上交手機,電腦上除了可以監控內容的MSN之外,其余社交工具一律不被允許裝機,交易室24小時全程攝錄,交易時段內人畜不能近……然而這些仍架不住細細推敲:多帶個手機交上去做做樣子;或者前晚約好,第二日按約操作、里應外合; 或者基金經理本身就是高管層級,無人敢真管等。更多的還是依靠人的自覺,而這種自覺能在自己經手的,動輒以億為單位的真金白銀面前,起多大作用?
所以,真正靠譜的還是細節完備、處處留痕的大數據計算機監控。大數據挖掘幾乎可以還原賬戶之間全部事實關聯,還可以通過無數次的模擬分析找到看似無關,但本質上相關賬戶之間的交易關聯。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手段升級帶來的監管革命。大數據監控將作別以往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有人情尋租的偵查時代。
新主席上任以來,就提及稽查隊伍擴編,600人直接翻到1200人,背后的意義更多的應該還是在于去改變原有的權責體系。加上現在有大數據利器傍身,這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立案比以往迅速,案件轉移比以往順暢的原因所在。應當說,監管為重,包括IPO在內的其他事情,逐步都交還給市場,這是一條正路。倘若得以堅持,市場必將在不久的將來,以牛市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