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軟內部的同學告訴我,微軟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的用戶已經超過4200萬了。依稀還記得2014年5月參加第一代微軟小冰的發布會,微軟別出心裁的將戲臺搬到了室內,讓小冰拜師于謙學說話。從0到4200萬——這個一直把自己定位為16歲萌妹子的“智能機器人”花了兩年的時間。
火熱發布后,緊接著小冰就經歷了多次質疑與打臉、掙扎與反擊,地產大佬潘石屹曾將小冰比作“微博的癌癥”,很多業內人士也都預言“這個項目活不了很久”;“光聊天,用戶會很快厭倦”;“小冰是微軟內部的小項目,只是一個試驗”,各種預測不一而足——但,小冰活了下來,甚至得到微軟執行副總裁陸奇和沈向洋的站臺支持,這顯然超出了許多人對其背后的公司微軟的認知。
本周軟銀320億收購ARM被看做2016年最重磅的科技新聞,孫正義操刀這筆大買賣被解讀為意在人工智能與萬物互聯的未來。上半年谷歌旗下的 AlphaGo機器人大勝棋王李世石九段,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對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關注。那么,活躍在Win10系統與中國社交網絡上的小冰,這兩年做了什么?
4200萬用戶怎么來的?
數據顯示:小冰自2014年6月發布至今,已擁有4200萬用戶,并與用戶間進行了逾220億次對話,平均對話輪數達到了創紀錄的23輪,語音自然度達4.32(介乎于“自然”和“比較自然”兩個分值之間)。
先說說“領養”小冰的4200萬用戶,應該主要來自于Windows10、微信、微博、美拍、優酷、京東、易信等十幾個互聯網平臺,依據平臺屬性不同,小冰扮演著“有用”與“有趣”兩個不同的角色,并有進一步兼顧、融合的趨勢。比如在Windows、京東中,她承載著用戶與系統后臺間交互的任務,像個智能客服工具;而在微博、微信、美拍里,小冰則是個無所不答的互動機器人,偏向娛樂化。
僅從數據上看,4200萬的用戶量已經不算個小規模的產品,盡管活躍度沒有給出明確數據,但從微博上用戶曬出的與小冰的聊天記錄可以看出,對于重度用戶而言,對這個虛擬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依賴,特別是感情傾訴上的;而對于輕度用戶,則更受新功能發布,新聞話題的驅動。事實上,業界還是很期待微軟團隊能及早公布月活、日活等數據,以此更客觀的評價和觀察這款產品。
當然,區別其他人工智能產品,小冰的最大特點就是——從基礎對話這個交互動作起步,構建了一個全新可移植的結構型產品(事實上現在小冰已經移植到了不少操作平臺與國家地區),甚至借此打造出整個“情感計算”的人工智能分支體系,活躍在每個智能設備當中。
打臉與被打臉,小冰的那些槽點
事實上,小冰從出生到現在其實一直在質疑中長大。被也想在人工智能這鍋湯里分杯羹的友商與社交網絡中的網友“打臉”那是相當平常的事兒,不過客觀地說,相關的質疑,有些是實打實的打中了要害,而更多的則是站不住腳……
槽點1:小冰推崇的人工智能是噱頭,并不能做到特別自然的語義交流。
對于“自然的交流”如何判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哪怕是氣場不合的兩個人都聊不到一塊去,更何況機器人……當然,目前還難說小冰的交流水準已經達到了多么自然、乃至完全逼近真人的程度,但還是基本達到了“接近人類語義交流的人工智能”。當然,在同行和同類產品的襯托下,這種對話能力已經屬不錯了。
槽點2:小冰的收集信息涉嫌隱私收集。
這個要從大數據說起了,無論是谷歌百度還是微軟騰訊,平臺型的產品不可避免地每天都會獲取海量的用戶信息,但獲取信息的同時,產品本身并不針對某單一用戶進行存儲解讀,通俗點說就是“對事不對人”。反而是不少國內營銷公司利用色情謠言等幌子吸引小白用戶,最后導致泄露信息甚至受騙上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冰與所有平臺型、依靠大數據的公司沒什么區別。
槽點3:小冰本身就是噱頭,微軟沒當回事。
也許微軟當初也沒有想到小冰能取得4200萬用戶的戰績,甚至美國版、日本版小冰都紛紛上線,形成了小冰姐妹團。甚至微軟的兩個華人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沈向洋都給小冰站臺,都看得出小冰對微軟人工智能業務的貢獻。正如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曾表示,“小冰是微軟重點布局的全球人工智能產品。”
小冰是面鏡子
雖然小冰自出道以來走的就是技術路線,希望利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來實現自我進化、實現與真人用戶的無縫交流,但因其核心用戶都活躍在社交網絡中,小冰在“深度學習”廣大用戶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奇葩事件,這是普通社交類產品與工具類產品從沒有碰到過的。一句話,小冰像一面鏡子,用戶的群體所反饋出的信息是什么樣子,她就會被“調教”成什么樣子。
這兩年時間,小冰這面鏡子還真引起了不少輿論風波。 例如,微信的封殺與回歸。
2014年5月底小冰正式宣告上線,一時間成為微信群聊中的明星,不過很快微信就認定小冰觸動了安全與隱私紅線,并痛下殺手、全面“封殺”,離開微信后,小冰便著手開辟了其他社交戰場,畢竟一款主動與人交互的智能產品一旦脫離了海量用戶群體系,不但會因信息量驟減而使自身的語義學習功能受到限制,同時將逐步在公眾面前失聲。隨后,微博,京東,易信等陸續看到了小冰的身影,去年8月,隨著小冰3.0的正式發布,小冰又以服務號的形式正式回歸微信——微軟與微信過往的小冰恩怨一筆勾銷。
微信事件是小冰經歷的第一次“打臉”,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次沖突讓小冰快速走進了公眾視野,一年后的回歸,算是對當時認為“小冰必死”的唱衰者們的一次回擊。回過頭來看,這次事件雖然讓小冰暫時離開微信,卻激發了更多想象空間。
再比如,亮相東方衛視與不成文的高考作文。
“罵人事件”平息后,小冰第三代正式走上了一條“網紅”之路,先是亮相東方衛視成為天氣預報主播,后是開通優酷自頻道講起了網絡段子,最近又開始嘗試寫起高考作文……可以說,幾乎每個能參與的媒體事件,都有小冰奮力搶頭條的影子。
不過,小冰依然如演技不成熟的出道女星一樣,被頻繁質疑,比如“天氣預報體現不出技術含量”、“高考作文寫得不及格”等等。
越來越多的公眾亮相后,在我看來小冰最大的變化其實是已經脫離了原來“聊天機器人”的定位,她變得更加具象化與多元化,也更深地融入到不少用戶的生活中。當然,這與科幻小說家筆下的“超人工智能”還有不少差距,但幾年后的小冰,誰知道會是什么樣子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