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后即焚”照片分享應用Snapchat的估值已經從此前的每股30.72美元下調至22.91美元,估值慘遭減記25%,而今年5月,Snapchat的估值曾達到160億美元,這相當于它的估值蒸發了40億美元。以至于有人擔心,這或預示著又一個獨角正在隕落。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投資管理公司富達投資報告顯示,該公司旗下的兩只基金剛剛將他們持有的Snapchat股票價值下調25%。這兩只基金的具體持股為,富達成長企業基金9月底持有Snapchat股票價值1037萬美元,僅占該基金總資產的0.028%,但該基金對Snapchat的估值已經從6月份的每股30.72美元下調至9月份的22.91美元;富達藍籌成長基金9月末持有價值1510萬美元的Snapchat股票,低于之前披露的2031.2萬美元。
Snapchat的其它投資者還包括Benchmark和Kleiner Perkins等硅谷風投公司,以及阿里巴巴、騰訊以及雅虎等科技企業。
Snapchat目前的估值為150億美元,僅次于打車應用Uber、房屋短期租賃服務商Airbnb和大數據分析企業Palantir,是美國估值第四高的未上市科技初創企業。按照上周末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m在一次演講中的觀點,這四家企業都屬于“龍型”企業(估值100億美元以上),而我們通常將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稱為“獨角獸”。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兩天前的11月9日,國內媒體如新浪科技、騰訊科技、網易科技、搜狐IT四大門戶均在援引自外媒的文章中,Snapchat視頻日瀏覽量突破60億條,并紛紛給出了“Facebook該緊張了”“下一個Facebook”等結論或寄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一點,比如上文提及的《金融時報》。
此前根據LiveStories數據統計,Snapchat的視頻日瀏覽量已達40億次,且增速不減,自今年5月,Snapchat日均視頻點擊流量已翻番,高達60億余次,而Facebook上周剛宣布,該公司視頻日瀏覽量已達到80億條。不過,Facebook的數據流量包括了臺式機與移動端的雙端口,而Snapchat則幾乎都來自于移動端。
看上去這對Snapchat是利好。不過《金融時報》認為,Snapchat的“流量”算法并不能讓人信服,相較于Facebook只以視頻長度超過3秒以上的內容進行流量統計,Snapchat多以不足1秒的廣告為主,兩相比較下,并不能僅從瀏覽量判斷Snapchat“錢”程無憂。
Snapchat擁有1億日活躍用戶,以年輕人為主,消費能力不高,他們是否會為了再一次觀看三個視頻或者圖片愿意支付一美元值得懷疑。并且其至今缺乏有說服力的盈利模式,其新近推出的新的廣告模式未能說服廣告主對其投放。“這一平臺具有巨大潛力,但其尚不具有明顯的說服力。”廣告機構Dentsu Aegis Network的高管Nigel Morris表示。
今年下半年以來,不斷有聲音認為,獨角獸存在數據虛假和估值泡沫的問題。普遍認為對這些新近崛起的創業公司的估值過高。比如《華爾街日報》曾在6月撰文稱,“這些年輕的科技公司都在爭先恐后的想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希望投資人能給它們的企業注入大量的金錢,讓企業壯大,同時也是為了讓自己一夜暴富。期間這些企業甚至并不按常規出牌,為了讓自己的企業看起來遠遠超過自身的營業額,他們甚至兜售非常規的‘預定額(bookings)’,‘年度經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以及其他一些可以讓企業的估值看上去冠冕堂皇的一些數據。”
《紐約時報》則曾經專門雇傭一家數據分析機構CB Insight為其提供了一份分析報告,并撰文稱:
就職于Benchmark(投資過Uber和Snapchat的風投公司)的Gurley一直警告外借不要神化“獨角獸”這個詞,對創業者和投資人造成誘惑。為了實現十億估值的目標,很多創業者都和投資人達成了經濟默契——例如創業者承諾投資人一份切實的經濟回報,但這些行為只會“讓估值變得更低”,Gurley在一次訪談中表示。
科技博客Thoughts from Alex Danco甚至大膽預測,Dropbox 將是第一家死掉的“獨角獸”。博客作者Alex Danco在文中表示:
我非常肯定 Dropbox 數十億美元的估值并不符合這一新的發展方向——目前其模式就是反應現有的環境,操作速度更快而已。這種思路太短視了。Dropbox 可能會是第一家慢慢衰落、之后很快無人問津直至失敗的獨角獸公司,這一點會發生的。隨之而來的,將是我們終于拋棄了一種過時、有效且嚴肅的行事方式——低調的文檔,而它也已經完成了一段漫長且高貴的生涯。
Snapchat和Dropbox作為美國四大獨角獸(或稱之為巨龍型企業)的兩個,估值接連被下調,甚至被預言“死掉”,這可能是那些10億美金以上估值的“獨角獸”們噩夢的開始,全世界的資本市場或將自己打自己的臉。下一個估值縮水的“獨角獸”會是誰呢?以及,中國的那些“獨角獸”們也要小心了,投資者作為提款機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