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在業內引發了不小的風波:Facebook聯手8家內容媒體推出Instant Articles(快速閱讀)服務,自此,Facebook將直接從內容源下手進一步“套牢”用戶。
在過去,我們習慣把“不想當裁縫的廚子不是好士兵”這句話當做是個笑話,但如今它卻被默認為互聯網時代生存的法則,也正因如此,搜索引擎發家的谷歌搞起了Google Now社交,電商快遞發家的亞馬遜做起了Fire Phone手機,就連手機電腦發家的蘋果也盯上了汽車。因此有人說,過去對IT的定義早已不復存在,因為當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把手伸向報紙雜志這些非科技領域之時,所有的領域都在向IT行業轉型,而Facebook如今就是要把自己搞成這樣一個“四不像”。
對于Instant Articles功能,乍看之下并無新奇指出,無外乎是把BuzzFeed、衛報、紐約時報、國家地理、NBC新聞這些“扭”在了一起,當用戶想要閱讀新聞時,只要一鍵Facebook即可全部獲悉。
對此,以英國報業龍頭News UK為首的人認為,Instant Articles的出現將進一步蠶食傳統媒體的地位,只是這一次戰火已經蔓延到它們匆忙建起的數字化城墻壁壘。在未來,新聞、視頻、圖片將會以孤立片段的形式,碎片般地出現在社交網絡上——就像iTunes上早就以單曲為單位而非專輯形式來出售音樂一樣。
但是這樣真的ok嗎?
新聞不等同于音樂,一則新聞是編輯利用他們的新聞觀、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組織、呈現出的一種價值。不同的消息組合方式、在媒體版面的不同位置都代表了一種理念,是一種沉默且獨特的觀點。正因如此,《紐約時報》才是《紐約時報》,而這種差異又恰恰是媒體魅力——也是他們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然而,這其實沒有什么用
“在模擬信號時代,一份報紙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包裝、分發和出售的”網絡數據分析公司SimpleReach CEO Edward Kim認為,這種大趨勢是無法扭轉的,“在數字信號時代,每篇報道都彼此獨立。如果你不接受這個現狀,那么你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
是的,未來傳統媒體的編輯將不復存在,向你推薦新聞的人或許也將變成某種算法,盡管這種算法可以被不斷編寫、修改、覆蓋,盡管到時你所看到的內容將僅僅局限于你“應該希望看到的內容”。
被各種算法包裝著的科技企業正變得越來越無常,一次調整可以轉眼間將發布者捧上天、帶來更多流量,但也可能把他們摔下地、降低他們的權重。或許這就是為什么媒體對Facebook們又愛又恨的原因,亦敵亦友,所有的Facebook們是這樣,所有的新聞機構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