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來往餅”是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渠道征集粉絲意見再進行設計,在其介紹中,這是吸收互聯網的“C2B定制”和“粉絲經濟”,正是良品鋪子重點力推的社交餅干。
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發了一盒餅干“內測”,這個餅干的特色不是材料、不是工序、不是文化,而是社交,Social Cookies!取名“來往餅”不知道是否有意為之,大家都知道阿里一直努力在用來往做社交,現在這個叫“來往餅”的餅干,要打造首款社交餅干,基于粉絲定制模式,只差沒有免費了。在我看來,來往餅的出現原因,是傳統行業在“互聯網+”下的驚慌失措,大數據、互聯網思維、風口、物聯網、O2O、分享經濟,亂花漸欲迷人眼。
餅干與社交真有關系?
這個社交餅干的研發企業叫“良品鋪子”,百度百科顯示它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連鎖零食企業,本部位于湖北,截止2014年3月擁有門店數約1200家。注冊資本超過5000萬,員工數量4000余人,在它的未來五年計劃中,要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百億企業”(應該是指市值)。雖然擁有官網、淘寶店,但從文案介紹和官網風格來看,這家企業都是一家典型的傳統企業。
正在重點力推的“來往餅”則是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渠道征集粉絲意見再進行設計,在其介紹中,這是吸收互聯網的“C2B定制”和“粉絲經濟”。而它之所以認為自己是首款社交餅干,原因有以下幾點:1、特別設計的包裝盒可以寫字,傳情達意,外觀像郵筒寓意交流;2、包裝內配置了特殊軟筆,可以在餅干背面寫字;3、包裝內有社交餅干功能手冊,告訴你在不同場景如何使用這款社交餅干,比如該寫啥……
總之,我內測完的感覺就是,這款所謂社交餅干,只是一款味道尚可、卡通造型比較可愛的煎餅,而已,社交與它基本沒有什么關系。不能直接說這些玩法沒有意義,小時候吃的帶收藏卡的方便面,給實物融入了文化、互動和樂趣,效果非常好。來往餅作為一種禮物,還是有一點意思。但硬要說它是一款社交產品,還聯系到自媒體、粉絲經濟、粉絲定制,我覺得就有些牽強了——真要學習互聯網,就餅干免費,在餅干上做廣告來收費吧。
過度信奉互聯網的結果
互聯網玩家們今天要顛覆、明天要革命,聲勢浩大。以北京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已經先后拿下了手機、電視、煎餅、牛腩、成人用品、安全套諸多行業;沒有被拿下的行業,金融、教育、醫療等等,都在等著被互聯網“+”一下;分享經濟興起,出租車、酒店、理發、按摩更多行業被卷入互聯網……
誰是中國首富,誰處的行業就是那個時代的朝陽產業,馬云成為首富說明互聯網確實已成為基礎設施。互聯網話語權有增無減,尤其是它們對發聲渠道的掌控正在變強,通過在線媒體、社交網路乃至傳統媒體去影響輿論。
互聯網火了,一些傳統企業卻病得不輕,“病急亂投醫”。互聯網步道師向傳統企業老板傳授互聯網思維,一票難求;微信營銷大師在全國開展培訓傳授微信后臺使用指南,成為產業。大至海爾這樣的傳統巨頭都開始想方設法包裝自己的互聯網概念,又有多少良品鋪子們正在做著自己的“來往餅”呢?它們熱衷于學習互聯網方法論、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成功學,粉絲經濟、C2B定制、增值服務、社交網絡、小步快跑、極致體驗,這些術語手到擒來,并將這些應用到日常工作和產品設計中。
互聯網是手段不是目的
餅干不需要社交,餅干負責好吃、衛生和特別,互聯網負責社交。傳統企業不能、不需照搬互聯網各種模式,而是要重新審視對互聯網的態度,以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迎接正在興起的“互聯網+”大潮。
1、傳統企業要重拾道路自信:傳統企業的位置無法被撼動,線下渠道上的壁壘,行業經驗的積累,本地市場的深耕,這些都是傳統企業的優勢。良品鋪子擁有數千家門店已經還在壯大的加盟體系,一款產品可以快速到達數個門店被銷售,這才是核心競爭力。互聯網企業有其所長,比如效率更高、技術更強、體驗更好,但也有其所短。正如“互聯網+”的理念一樣,互聯網與傳統企業更多是“+”在一起,融合起來,互相創新,而不是一定要模仿對方,沒有誰會顛覆誰。
2、互聯網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要把一款餅干做成社交產品,難免讓人覺得這有些本末倒置,因為餅干是用來吃的,而不是社交的。融入社交元素讓這款食品產品更好玩無可厚非,方便面收藏卡、奧利奧舔一舔再吃,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借助社交網絡宣傳這款產品,借助互聯網渠道銷售這款產品,更是必要的選擇項。就是說,應該將互聯網當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互聯網擅長的是與用戶的連接,繞過中間渠道到達用戶、基于社交網絡病毒式營銷、基于大數據進行需求調研和精準營銷,這些都可以被傳統企業利用起來,但傳統企業決不能為了互聯網而互聯網,將之當做目的。大多數智能硬件、黃太吉煎餅,都是為了互聯網而互聯網。
3、利用互聯網方法論要適可而止:傳統企業熱衷于學習互聯網方法論,比如如何讓用戶深度參與、如何做粉絲運營,如何體驗做到極致,如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等等。這些方法論并不適合每一家傳統企業,甚至它們不適合大多數傳統企業。傳統企業的業務屬性、歷史積累、團隊文化、員工組成,都無法一下適應互聯網的玩法,如果生搬硬套,恐怕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比如一塊餅干,還要讓用戶來對它的包裝和外觀進行投票,就顯得成本過于高了。
傳統企業學習互聯網挺賣力,只不過有時對互聯網的影響太高估、又迫切地想要利用好互聯網,因此在學習和迎接互聯網時的方向出現了一些偏差。相信更多傳統行業會在接下來互聯網大舉“+”進來時,認清互聯網企業的邊界,也看清楚自己的邊界,能夠以一種更優雅的方式與互聯網擁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