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普遍小軟件在銷售策略中都是對客戶給予更多的承諾,包括:免費培訓、一定時間內的免費使用、一定期間的免費實施等。 ——但是小軟件完全不同于ERP軟件,ERP軟件中包含了大量的管理概念,不是簡單的應用。ERP軟件中會有大量的全局變量參數設置,或者依據流程化設計的思想,通過信息流去改變操作方法,而這都不是簡單的可以通過軟件說明書就可以體會到的。
小軟件所蘊涵的管理概念必然是很低的,所以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可以做到什么都由供應商包辦解決。但是ERP軟件絕對不可以。本來在ERP的實施過程中,任何人改變自己原有的工作流程,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抵觸情緒,而“項目承包制”恰恰會對這種情緒帶來惰性!由于企業方的員工都知道實施費用固定限死在一定范圍內,所以企業的員工就會自然而然的在重視程度上放到很低的程度上。即使三令五申,也不會給企業員工在觀念上帶來根本上的改變。
表現在ERP的實際實施細節上,體現在:
第一、無論實施方怎么強調重要性,企業方的員工都會在心理上認定:“無論實施方怎么努力,他們都必須把我教會,而且無論我化多少時間,實施方都不會增加費用” ;
第二、即使ERP實施顧問無數次的教學具體的操作細節,企業員工也不可能認真的學習————至少從未認真的放在心上去記憶,以各種各樣的借口推委;
第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第一個人如此推委責任,而沒有任何措施去懲罰,就會有第N個。這樣的企業員工怎么可能實施ERP成功?又如何體現“ERP項目的實施主體是企業自身而不是供應商”?
18世紀在生物學上有項著名的實驗:把很多鹿圈養在一個固定的區域里,配以充足的草,而沒有天敵的危險,本來估計鹿在沒有天敵危害的情況下,數量會大量繁殖,但是事與愿違,鹿的數量并沒有增長,死亡率缺大大提高。原因是在沒有引入競爭機制的情況下,鹿失去了應有的警惕心,種群中老弱病殘大量增加,從而引發了死亡率大大上升的事實。如果引申為“社會生態學”,在沒有危機感的項目里,只會培養員工的惰性,而實際上不會對項目整體的發展,在事實上有任何好處!事實上,國外的ERP實施一直是軟件、實施、售后服務三者分離,獨立支付費用,這樣做必然有其道理存在。
軟件的費用,雙方很容易理解。一個軟件從無到有,需求分析及論證、代碼編寫、軟件測試、實際應用考驗,程序員都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一旦成為商品化軟件,雖然成本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需要繼續保留開發組,以應付客制化需求。優秀的ERP實施顧問的成材率非常底。曾經有ERP顧問培訓班,28個學生里最后只有2位活躍在軟件公司里,成為合格的ERP實施顧問要求非常苛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幾項基本素質————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思維反應速度、較強的自學總結能力、比較全面的各方面專業知識。
可以想象,當企業的各個部門的員工依據自己的想法對ERP實施顧問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很多問題在難度上都是困惑企業員工自身很久的問題,沒有較強的思維反應速度,根本無法勝任工作。 實施的過程中,除了要面對企業的各種問題咨詢,還要面對各種意想之外的困難,長期的處于這樣的工作壓力之下(一般整個ERP實施周期普遍在3-9個月),沒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怎么可能勝任工作? 在實施的過程中,很多問題需要實地考察企業現狀,不同行業有不同行業的特點、不同企業有不同企業的特點、不同員工在描述問題(困惑)的方法上有不同的方式、不同行業的產品在技術上有不同制造原理。然而人不是萬能的,每個人在大學階段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不可能做到面面具到。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較強的自學總結努力,根本無法勝任工作。 在實施過程中,很多問題需要通過“換位思考”來分析,比如某種業務流程從生產物流的角度考慮僅是增加、減少;從財務的角度去考慮是借方與貸方(而這方面是有國家法律來具體規定的);從管理的角度去考慮是規范與不規范。
沒有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對這項業務流程做出正確的分析。 試問這樣的人才放在哪個崗位不可以勝任工作?這樣的人才自身價值體現又是多少?ERP軟件供應商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工成本,在所占有比重關系上就是對應于制造行業的原材料成本。 把實施費用與軟件費用分離,目的正是在企業方引入壓力,明確一個事實:ERP實施顧問每在企業一小時,都是要收取昂貴費用的,也只有這樣的壓力才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外資企業的實施顧問事實上是從公司出發就開始計費,顯然這樣的做法在實施費用收取上包含ERP實施顧問的“在途”狀態。在ERP軟件供應商方面,顧問員工的工資就是成本,不可能在有項目實施的情況下成本>收入,這既是尊重人才也是重視企業自身的利益。 把售后服務費用與軟件費用分離,在企業方面充分體現了“ERP實施項目的主體是企業自身而非軟件供應商”,也是引入壓力的一種方式。中國有句古話“求人不如求己”,企業方自身雖然很容易理解,但是人的惰性是種必然隱含的因素,明確這種壓力只會讓企業做的更好。
就實施方而言,過多的對企業提供無償的幫助,只會培養企業的依賴心,如同“溺愛”一樣,雙方都是種痛苦,一個自私的認為理所當然,一個埋怨不被理解,雙方一旦絕裂,都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