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過“一個好的產品應該做到用完即走”,一個好的CRM系統也應該做到“用完即走”,這是不是意味著產品沒有用戶粘性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今天紐帶線CRM系統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分享“用完即走”!
『用完即走』不是不要黏性
從他演講原文中話里,歸納出來這么幾個案例:
汽車的用途是出行、到目的地,而不是吹空調
朋友圈的用途是查看朋友動態、跟朋友互動,而不是看雞湯、接收營銷信息微信不鼓勵加太多好友,防止用戶獲取并處理太多信息
公眾號下發消息有限制,防止用戶接收并處理太多信息
對朋友圈的誘導分享有限制,因為在自己獲得好處的時候會對別人造成困擾
這里面沒有一條跟『不要黏性』、『不需要抓住用戶』、『不綁定用戶』有關。
實際上,你發現微信在有節制的功能設計之后,黏性是提高了的。因為產品價值更高了。
用完即走,叫你『有節制』
再看剛剛的幾個例子,都是『我們可以放開限制、快速擴張、增加更多功能,但我們很節制』的例子。
微信本可以直接一鍵導入大量聯系人,能快速積累海量的注冊用戶(眼前的好處),但也許會讓用戶通訊錄太冗雜,信息處理有困擾,朋友圈體驗也糟糕(長久的壞處)。
公眾號本可以放開限制,能夠在朋友圈產生更多的文章、消息(眼前的好處),但會導致用戶接收的消息太多,同樣無法處理(長久的壞處)。
朋友圈的誘導分享如果不管控,那朋友圈的活躍度絕對能翻十番(眼前的好處),但會跟傳銷一樣,逐步傷害到用戶的體驗(長久的壞處)。
所以張小龍的本意是:大家做產品,或者說微信做產品的思路,應當是要有節制,不要只關心當下的好處,而看不到未來的壞處。這些長久的壞處,就是硬塞給用戶的讓用戶『不會用完即走』的產品功能所帶來的。
用完即走,是『快速解決需求』
說到根本上,就是張小龍提到的,好的產品不是要黏住用戶。當然他后面半句很容易讓人有誤解:盡量讓用戶離開你的產品。
其實并不是讓用戶不用你的產品,『用完即走』有很多種:
用了一會兒不爽,走了
用了一會兒沒感覺,走了
用了一會兒把問題解決了,走了
張小龍提到的只是最后一種情況。
解決用戶的剛需,讓用戶能解決掉問題是產品根本的價值。強行栓住用戶,這樣的黏性意義不大。
比如,o2o大戰里,你上門按摩并不是讓你舒服就完了,還要強行告訴你,分享給別人會有獎勵呀,跟你說做什么樣的事情能夠有優惠,甚至推薦買什么保健品。
好的上門按摩是什么?就是我約了一次服務,你按時準點到了、很好地給我做了、我爽了,這次產品使用就結束了。
這就好像理發店里,好的產品是,我來理完發,我爽了,我滿意了,我就走了。而不是我理發的時候聽你給我推銷會員卡,不是我理完發你非要讓我試試“大寶劍”。
用戶在使用你產品的時候,希望聽到的是『讓我來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是『你看看我們這啥都有,你試試這個唄,你試試那個唄,我們特別便宜...哎,你別走?。浉纾∧悴灰獨埲叹芙^!去打個五星吧!』
結語
我覺得張小龍的這話值得每個產品經理思考。我做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解決用戶的問題?我做的功能到底有沒有實際價值?我在不斷黏住用戶的方式是不是合理?
微信是被大家說爛了的產品,同樣也是我最尊重的產品。他節制、一切圍繞用戶設計,他重視正面的價值(熟人社交、原創、分享生活)、限制負面的價值(軟文營銷、信息冗雜)。
微信重視原創、打擊抄襲,都能做到舉報后半天內快速回復并處理。各路朋友在其他平臺的文章被抄成狗了,都根本沒有途徑舉報、或者條件嚴苛根本無法操作。
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信也算是『用完即走』的表率吧。CRM系統的用戶體驗應該向張小龍所說的:用完即走,看齊!好的用戶體驗才有好的用戶粘性,這才能深受用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