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
編者按:因循常例,我們每年都會請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企業家對新的一年作出展望。之所以請他們來說,與其說是因為他們是過去一年的成功者,不如說他們是這個殘酷市場的幸存者——只有幸存者才能開口說話。任正非說,活下去是企業的最高戰略;馬云說,企業活著就是成功;馮侖說,偉大是熬出來的……這些幸存者不約而同地表達對活下去的渴望,也許這才是推動商業文明不斷向前的最原始動力。
正如余華的《活著》試圖表達的那樣,正因為活下去艱難,活著才有深刻含義。在過去的一年,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活法,有的風光無限,有的艱難度日,有的彷徨無助,有的九死一生……但只要他們仍然活著,他們就在不斷積累著自我生命的厚度。這種厚度也許非親歷者不能體悟,但其中包含的生存法則和商業智慧,仍可留待有心人咨鑒。
2015的商業畫卷已徐徐展開,就讓這些2014的幸存者發出他們的宣言,告訴我們,接下來我們將會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
張瑞敏:時代變遷,非創客難以生存
龐麗靜
2015年,海爾集團的發展主題是引爆引領。“引爆是質的突破,而非對原結構的修補。引爆的目標是引領,即實現從0到1,而非原有的從1到N。引爆創造的是用戶流量,而非無法交互的顧客銷量。”張瑞敏說。
2013年、2014年海爾連續兩年裁員,同時啟動了鼓勵員工內部創業的小微公司模式,喊出了“人人都是創客”的口號。在張瑞敏看來,人人創客,是引爆引領的必要條件,也是海爾集團變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創客就是自主創業者。整個企業要從管控型組織變成投資平臺,每個人不再是執行者,而是創業者;整個組織,要從原來的傳統組織變成互聯網組織。
引爆的前提是人人創客,人人創客的前提是搭建起兩個平臺,即投資驅動平臺和用戶付薪平臺。投資驅動,也就是所有的創客創造出的價值誰來認可,有沒有風投,有風投就是資本的市場化,風投進來后一定要求人的市場化。如果人根本不行,就必須要換人,人才市場化就意味著薪酬市場化。這個投資者和市場的投資者結合在一起來驅動你創造價值。而用戶付薪的平臺使創客必須永遠和用戶連接在一起,因為你的薪酬是用戶給的,如果你能創造價值,用戶就給你薪酬,創造不了就沒有薪酬。
張瑞敏說,海爾集團原來的考核很簡單,就是銷量是多少,利潤是多少,增長率是多少,根據這些數字來拿工資;現在不行了,海爾的導向是,從顧客銷量到用戶流量。現在要根據用戶的流量來考核。
關于用戶流量,張瑞敏舉出海爾集團近期制造創客取得成效的兩個例子。比如雷神,2013年12月,它的粉絲量只有3萬,到2014年6月,半年的時間粉絲量飆升至49萬;當粉絲量在3萬的時候,其銷售游戲本500臺,在網上銷售了4天;而當它擁有49萬粉絲的時候,同樣是500臺的游戲本,在網上1秒鐘即刻搶光。四天和一秒,四天對應的是3萬粉絲,一秒對應的是49萬粉絲。“引爆”改變了過去新產品上市的做法,將要引爆的是用戶流量,是從產品的銷量轉變為用戶的流量。張瑞敏說,用戶流量還不是最終目的,最后要變成引領。比如,電商就把原來傳統的銷售完全顛覆了,互聯網金融把傳統的銀行也顛覆了,這才是真正的引領,是完全和別人不一樣的。
張瑞敏對于引爆引領提出的時間要求是,今年三季度必須要有引領,雖然不可能做到全部,但是每一個平臺至少有一個能做到引領。
在張瑞敏看來,互聯網時代并不是“我做什么、怎么讓顧客來了解和接受”,而是用戶和企業必須融為一體,互聯網最重要的是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企業必須和用戶融為一體,滿足用戶最佳體驗。“自主創業主要是兩點。第一,從集團的角度,把管控組織變成投資平臺之后,決策權、分配權、用人權‘三權’要徹底讓渡。一個企業如果有了這三項權力,就一定是一個獨立的企業。第二點,從員工的角度,要自我突破,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不可限量的潛力。”張瑞敏說。
張瑞敏舉出海爾平臺主李華剛的巨商匯平臺作為案例。2014年12月26日這個平臺上線,當時定的2015年1月份的目標是1億,到現在做完了8個億。它成立了很多小微團隊,用人完全根據市場需要。李華剛把人力平臺開放了,誰能干誰就進來。因此這樣的改革,就不再是用管控的方式來指揮小微,而是小微自演化。
另一個創客王強,他從傳統的銷售人員轉變為機械師小微主,做的是機械師游戲本。還有兩個車小微的案例,周強從餐廳打工者變為貨運代理公司老板,從擁有1輛車擴大到了5輛車,劉偉從海爾平臺服務者轉變為海爾平臺創業者,從擁有4輛車擴大到了11輛車。“他們等于真正實現了自我突破,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了,現在雖然是一個小公司,今后就可能成為一個大公司。”張瑞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