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社會管理開始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會管理是一項從上層建筑到基層管理、從機構到個體在各層級、各方面均緊密相關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極高的課題,迫切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現狀的時代利器為其披荊斬棘保駕護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引領、推動近現代兩次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的利器,具有直接導致管理技術變革、進而促進社會體制變化的作用,理所當然地成為搞好信息時代社會管理的必要條件。我國電子政務作為在信息社會大環境下融合政府管理和信息科學技術于一體的新興領域,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其所承擔的職責已不僅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來提高社會管理和政府行政效率,而是以信息社會驅動者、引導者、管理者的姿態,以科學發展為方向,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1 電子政務現狀及特點
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以1993年啟動被稱為中國“電子政務”前身的“三金工程”為標志的試點階段,其以政府辦公自動化為主要表現形式,重點關注政府部門內部辦公應用。第二階段是以1999年啟動“政府上網工程”為標志的大規模發展階段,其以幾乎覆蓋各級政府部門的門戶網站為主要形式,其以提供面向公眾的信息化服務為主要特點。第三階段是以2003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將信息化上升到國家戰略舉措為標志的資源整合、應用深化階段,其以法律法規的發展完善、資源共享整合和開發利用為主要特點。歷經探索實踐的電子政務,在社會管理層面逐漸形成了以促進政府信息公開為主要目標的門戶網站建設、以提高政府部門內部辦事效能為目標的辦公及應用系統建設、以提升公眾服務水平為目標的網上辦事服務建設、以了解疏通民意加強政民溝通為目標的網上政民互動服務建設、以促進部門間聯合審批效能和決策支持信息科學性有效性為目標的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建設等五個主要方面。政府部門逐步從依靠信息技術的外在條件轉變為挖掘信息技術的深層資源,從被動采用信息技術轉變為到主動通過信息技術優化管理服務流程,從信息技術為我所用轉變為到信息技術為公眾服務,從與公眾的單向信息發布轉變為信息互動交流。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手段、管理模式逐漸向以信息化為基礎和先決條件的方向靠攏,社會公眾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在潛移默化中隨著以電子政務為依托的電子政府逐漸形成,開始適應并滿足在網上申請結婚、辦理生育、繳納社保、購買柴米油鹽、申辦工商執照、網絡遠程醫療、網上諫言建議等信息化虛擬社會生活模式。
2 電子政務對社會管理的影響
電子政務的價值取向一直以“通過法定程序,以公民服務為宗旨,更好地體現公民意志,拓展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切實增強服務型政府的責任,提高監管有效性的政府改革”為基礎。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質就是以面向社會人的管理和服務為核心的政府改革,就是要實現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實現政府對社會單向的管控向政府與社會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合作治理轉變。傳統的社會管理環境下,整個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以政府為中心,個人以單位為核心,服從單位在政治生活和個人生活方面以支配為主要模式的管理,公眾成為被動的管制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逐漸擺脫了單位的控制,職業流動化、商品市場化促進了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自由化,個人由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政府職能也漸漸由注重管理職能,轉變為注重服務職能。電子政務為政府由傳統意義的治民和為民作主轉變為讓民作主、由原來的面向下級轉變為現在的面向公眾提供了可行的、高效的實現途徑。電子政務促進了政府部門處理事務更加公開透明,職能公開、辦事程序公開、常用法規公開以及辦事結果公開等,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為公民提供了完善的公共服務,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方式,減少腐敗現象;推動了政府組織模式調整,使縱向組織機構扁平化和橫向組織機構綜合化,強化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部門之間的交互能力增強,整個政府組織面向公眾的回應力提高;增強了行政流程的固化,通過程序控制事項辦理流程,不以人為意志而轉移,為推進行政流程優化以及行政改革提供清晰視圖,并有效制約了貪污腐敗行為;改變了決策者、執行者和公眾擁有不對等的信息地位和控制地位,使各方的行為建立在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上,已轉變成社會人的公眾擁有了參與制定公共決策的便捷渠道,同時決策層擁有了大量及時而鮮活的信息,使政令暢通民意可達。信息地位和控制地位的改變,使政府和公眾間的互信關系得到鞏固,社會更加穩定,經濟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保障。
3 電子政務推進社會管理技術創新的主要任務
現階段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政府職能的側重點轉移到調整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規范政府行為,減少行政層級,管理重心下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構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公眾以社會人的形態組成了日益龐大的虛擬網絡社會,這種新型社會組織模式在近年來發生的美國總統競選、中東變革、北非動蕩以及國內以動車事故、郭美美事件等為代表的群體性事件或個體信息深度發掘事件中發揮著強大的力量。公眾對國內不斷出現的不良事件的反應表明,現階段社會的突出矛盾已引發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一旦網絡上出現或真或假的同政府有關的不良事件信息,公眾對之采取的態度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毫無根據地發泄和批判。所以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方式來重塑政府公信力和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來規范、引導這股力量,使公眾在現實和虛擬社會中對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發揮正面的促進作用。在強調科學發展的今天,電子政務集合行政管理與信息科學技術于一體的先天優勢,以及其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驗證的對政府改革、社會管理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效應,決定了其今后所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和任務,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圍繞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為公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建立完善網絡互動載體。溫家寶總理曾說過“賢路當廣而不當窄,言路當開而不當塞”。公民參與度越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所接受的公民表達越多,公共政策的執行力就越強。需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建立完善客觀公正、公平服務的信息公開和網絡互動載體,為政府決策的科學性、信息公開的及時性以及社會治理的互動性和社會運行的透明度等奠定必要的互補基礎。公眾利用互聯網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提出對公共政策的訴求, 解決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參與缺失。公眾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廣泛參與,增加了其對政府行為的理解和支持,社會互信度顯著提升。
二是以加強政府內部治理能力為目標,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政府管理結構扁平化。政府自我治理能力,在政府部門內部是建立在公務員能力基礎上的,在政府間則體現為信息共享能力和業務協同能力。政府工作人員應通過使用以知識資源庫為基礎支撐的信息化協同辦事系統,建立政府部門內部、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常態機制,促進縱向橫向兩個管理維度、上到部委下至街道社區管理層級的業務協同,在個體成為知識和技術的掌控主體的同時,保證政府行為全面契合和協調一致,使整個政府的管理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固化的、公開的行政辦事流程有效制約了公眾所普遍關注并深惡的貪腐行為。
三是提升政府對社會事態和社會反應的治理能力。互聯網完全改變了整個社會信息的公開性、透明度和互動力,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不僅要符合法律界定的政府職能,而且更多地表現為政府的應急響應能力和對社會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電子政務要強化應急響應的信息渠道和溝通機制,增強政府的信息甄別能力,為應對社會突發事件贏得充分時間,并通過政府網站等官方渠道澄清事實、引導社會輿論,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和社會消耗平息事態發展。
四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公信力。根據現代公共行政理論,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增函數。政府公共服務越多越完善,政府公信力就越高。時下公眾需要得到高質量、公平化的公共服務,政府需要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期望、解決當下突出的社會矛盾,提高政府公信力。電子政務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公共媒體作用,廣泛地傳遞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引導和培育新的社會行為規范,不斷釋放社會轉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社會壓力,回應各種潛在的社會訴求;要堅持不懈地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服務、食品藥品服務、交通服務等廣泛影響社會公眾生活、工作的公共服務公平化、便捷化;要推進公共服務下沉到社區,建立以社區為管理服務終端的電子政務社區服務模式,在有效的監督手段下,吸收有誠信的社會機構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成為虛擬網絡空間管理向現實社會治理延伸的觸角,滿足以社會人為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保障網上網下社會公信力的互推互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