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名專家學者在漢探討智慧城市建設,兩院院士李德仁——
3D打印、虛擬游戲、三維導航……地理空間信息如今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地理空間信息作為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基礎,將在未來智能駕駛地圖、城市可視化展現、實景地圖數據等方面漸漸發揮重要作用。
昨日,由湖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主辦,武漢大學、立得空間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移動測量萬里行智慧中國百城秀”武漢站活動在東湖賓館舉辦,兩院院士李德仁、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石勇等400余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建設要根據自身特點
“智慧城市是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之上,通過一個物聯網把現實城市,現實世界中的人、機器、物品都上網,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有效融合,為公眾提供各種智能化的服務。”對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兩院院士李德仁教授解釋說。
目前,國內已經有300多座城市將智慧城市納入到規劃,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下,信息云平臺等測繪地理信息的新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
李德仁認為,打造“智慧城市”應首先成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任命“城市首席運營官”(城市COO)。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對城市大數據進行管理,可通過云平臺指揮城市的運行,通過服務中心為公眾做服務,為企業做服務,為政企做大數據交易。“根據大數據來治理城市,城市的運行可實現可視化、可控化、智能化,可預測及可量化評估與持續優化,企業改良商業模式和交易,市民智慧服務將貫穿于人生的各大服務。”
武漢市公開數據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已涵蓋十個大類。李德仁表示,數據從各行各業上傳至平臺,經過中心管理就變成有序的數據,送到大數據去挖掘,然后做服務和智能管理,這樣就創造了價值。
“智慧城市會促進經濟轉型,城市管理,大眾服務,但每個城市的特征不一樣。”李德仁表示,天津抓智慧能源,因為他需在取暖等方面保證能源供應,因而推行電動汽車保證能源,但武漢要根據自身特征來發展。
大數據挖掘是決策過程
“大數據元年已經過去。從初期的數據分析到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智能商務分析,大數據能把前面的事都結合起來。”中國科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石勇認為,大數據具有挑戰,但也存在更大的機遇。
石勇認為數據挖掘其實是一個決策的過程。石勇舉例說,數據就好比是一個股票,也許這個股票今天有用,但明天就沒有用了,這就是市場的變化。“數據從一頭一尾都是屬于商業過程,不屬于計算過程。”
如何應用大數據去進行風險投資,發展智慧化城市?石勇表示,大數據人員一定要對云端進行計算,然后再推向客戶。“所有的大規模的計算不能在網上進行,一定要通過下載以后進行分析。”
“大數據已經從高峰開始走向下坡了,但真正運用起大數據,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談及大數據未來的應用,石勇表示,人們在不斷產生數據就需要大數據進行管理,每個人的工作都和大數據聯系在一起,大數據正在改變社會。
無人車有望在2025年普及
“如今無人車駕駛正從2.0時代向2.5時代過渡,通俗解釋是向汽車輔助駕駛時代過渡,而基于地理空間信息及大數據支撐的3.0時代,即汽車無人駕駛技術或將在2025年普及。”測繪領域專家、立得空間董事長郭晟談及大數據地圖在人工智能方面起到的作用時說道。
2015年底,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在自動模式下已經完成了210萬多公里;百度將在美國測試無人駕駛汽車,并希望在2018年前推出一款可商用的車型。郭晟介紹,目前汽車無人駕駛在自動化及空間大數據等技術范疇已不存在障礙,高精度地圖已精確到厘米,軟件輸入目的地即可實現無人導航駕駛。
郭晟認為,無人車駕駛的廣泛應用,需要城市地理信息、相關政務信息等大數據的支撐,比如道路交通管制、新修道路等數據的即時更新。“目前國內地理信息企業的技術可與谷歌等國際巨頭比肩,甚至在硬件開發上更有優勢,但軟件人才與國際大公司比較仍有差距。”郭晟表示,這制約了無人車及智慧城市的發展。
昨日,兩院院士李德仁在漢談智慧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