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微信營銷已經從1.0時代過渡到2.0時代,對我們是機遇也是挑戰,那么如何面對挑戰把握機遇呢?
前幾天,和一個剛剛脫離媒體行業的朋友吃飯,他有個感嘆:現在從傳統媒體脫身而出去做新媒體的人越來越多了。就說某某某,原來是某報紙的副主編,現在居然跳出來去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頗有些不可思議的神情。朋友話語背后潛在的意思我非常清楚:首先就是他認為一個在傳統媒體做到副主編的“大領導”居然會去運營一個公眾號,很難理解一個“小小”的公眾號怎么會這么有吸引力;其次,他還覺得,公眾號不就是每天發發文章,推送一下嗎?用得著動用一家報社副主編這種量級的人物?
朋友本身便屬于“背叛”傳統媒體的一份子,連他都有這樣的觀點,更何況其他人,特別是非媒體從業者。事實上,不管是公眾號的運營也好,微信營銷也好,或者所謂的“新媒體”,對此社會大眾對其的認識都還停留在非常淺層次的理解層面。具體到微信營銷層面,到底有沒有效果,有多大的效果,達到效果又需要怎樣去做,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一片模糊。
一般而言,目前公眾理解的微信營銷(比如說公眾號運營),仍然停留在發發文章,和粉絲進行互動的層面上。甚至發文章也不怎么需要原創,目前流行的模式仍然是抄襲,或者所謂的“轉載”。既然如此,運營一個公眾號其實完全屬于“輕資產”的運作模式,配上1到2個人,一個負責內容,一個負責推廣就差不多了。當然,和極低的投入成本相匹配的,是對微信營銷較低的產出預期。在不少人心目中,因為不了解,因此對微信營銷的效果并未抱有太大的希望。之所以也要做,往往是因為“大家都在這么干,那我也弄一下,免得被認為脫離潮流”。因為工作原因,筆者日常會和大量企業家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打交道,發現上述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
如果時間倒退1年左右的時間,我們會發現那時候公眾對微信營銷的熱情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時候,網絡上一下子涌現了大量微信營銷的新聞,既有大企業的新聞,同樣不缺乏中小企業,甚至是小人物通過微信創業致富的故事。招行作為微信官方推薦的成功案例,已經被無數人所津津樂道。而比如杜蕾斯微信公眾號的文案,也被譽為是微信營銷的經典之作。諸如菜市場的大媽,校園里的老大爺通過微信月入X萬元,更比比皆是。那時候,社會上關于微信營銷的培訓非常多,大大小小的企業老板對此抱著極大的熱情,愿意交出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的學費去聽那么一兩堂課。而在實際實施中,也確實有很多人通過微信營銷,以極小的投入達到了很大的產出效果。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很多經典的微信營銷案例,固然有不少比例屬于媒體包裝炒作,但確實也有不少屬于真實情況。
那么,為什么短短1年的時間,公眾對微信營銷的熱情便急劇下降了呢?這只是單純屬于公眾對新生事物的好奇感消失之后的自然現象,還是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如果仔細去跟蹤分析一個又一個企業家對微信營銷態度變化歷程,發現大部分都屬于以下情況:
沒聽過微信營銷->聽過微信營銷->對微信營銷感興趣->嘗試微信營銷->效果沒達到預期->放棄微信營銷
可以發現,在微信營銷興起的早期階段,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不了解,但公眾對其的熱情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種熱情”冷卻“的過程,主要原因在于不少企業在實施微信營銷過程中,發現結果達不到預期,逐漸選擇了放棄,甚至對微信營銷本身產生了懷疑。當這種微信營銷“無用”論調逐漸流傳之后,也有越來越多還未開始實施的企業開始產生疑慮。因此究其根源,還要搞清楚為何那么多的企業在微信營銷上起初決心不可謂不堅定,投入不算少,卻偏偏沒有起到效果。
如果我們去分析早期通過微信營銷嘗到甜頭的案例,會發現往往會分為兩個極端:
一類典型的成功案例,主要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比如說招商銀行、南方航空、杜蕾斯等。這些企業往微信平臺上投入重金進行營銷宣傳,同時自身也組建了極為強大專業的運營推廣團隊,一開始便以戰略性的定位去看待這件事情,從任何一個方面說其投入的程度都遠非普通企業可比,其成功并非偶然。
另一種成功案例,主要來自于草根。不管是校園里賣煎餅的老大爺也好,剛畢業創業的大學生也好,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通過微信營銷擴大了自己的生意規模,或者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如果一個一個具體去分析這些案例,會發現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屬于不可復制的模式。老大爺微信賣煎餅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本身在校園深耕細作多年,而微信這個渠道又正好迎合了很多大學生懶得出門的特點,再加上幾乎沒有其他競爭對手; 大學生微信創業成功,是因為其本身接受新鮮事務的速度就比一般人快,很多奇思妙想,并且正好迎合了微信發展的大勢頭……,等等,諸如此類。
這兩大類型的成功案例,除了少數微信官方宣傳的案例之外,更大部分其實來自于力量相對薄弱的草根。他們缺乏資金的投入,往往是一個或者幾個人在從事微信營銷,因為大勢、運氣、自身具體情況,最后成功了,結果又被永遠熱衷于新鮮事務的媒體報導。當這樣一個又一個案例被放大宣傳,就會給社會公眾造成一個假象:微信營銷很神奇,投入很小,而且不需要太多人,但卻往往能夠收到神奇的效果。
對行業過度樂觀,對難度過分低估,是微信營銷發展早期的普遍現象,我把這段時期稱為微信營銷的“1.0時代”。
如果仔細去分析微信營銷這件事情本身,我們會發現微信營銷1.0時代公眾對其的認識是非常不客觀,并且嚴重樂觀過度的。
在多個場合,筆者都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和傳統的網絡營銷方式相比,微信營銷有其優勢,但也存在不少劣勢。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微信營銷對人員的整體技能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
任何基于網絡的營銷,無非分為獲取流量,信息展示,客戶互動和轉化幾個階段。在客戶維護和互動方面,因為微信本身是個基于現實朋友關系拓展的即時通訊工具,是具有很大的優勢的。但在獲取流量和信息展示上,微信(包括公眾號)畢竟不是純媒體形式的平臺,和其他網絡營銷平臺相比是根本不占優勢的。
以流量獲取為例,微信本身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不像網站一樣,信息能夠被百度等搜索引擎抓取,從而獲取來自關鍵詞搜索的流量。你只有添加一個人為微信好友,才能看到他的朋友圈;你只有關注了一個公眾號,才能持續看到它推送的文章。在這種“連接”關系發生之前,可以說外界是很難知道微信個人號或者公眾號存在的。因此,我們往往會發現,做的好的微信營銷案例,很少是完全依靠微信平臺自身成長起來的,一定要尋找到一個“外部流量來源”。這種外部流量,可以是一個網站,也可能是一個微博大號,甚至可能是線下的實體門店。
因此好的微信營銷模式,通常都是這樣的:外部導流->微信維護和轉化。
也就是說,你要做好微信營銷,其他傳統的營銷方式同樣必須得精通,還要懂得如何把流量和客戶導到微信上,這點無疑對操作者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流量獲取之外,我們會發現微信營銷還涉及文案、平面設計、客戶溝通和維護等多方面的工作,每一個方面其要求都比其他營銷方式齊平甚至更高。而所有這些方面的工作如果要做好,就意味著必須要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同時意味著投入并不會太小。
在微信營銷1.0時代,沒有團隊,很少投入的草根微商能夠做起來,很大的根源在于公眾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比較高,媒體推波助瀾的造勢宣傳,以及這樣那樣的偶然因素,但是這并不屬于行業的正常狀態。當行業發展早期缺少競爭的“時間差紅利”過去之后,一切都會回歸常態。微信營銷能否收到效果,最終還是取決于運營水平和投入的成本,而微信營銷也就這樣逐漸步入2.0時代。
和1.0時代相比,微信營銷2.0時代有以下特點:
1、偶然性下降,必然性上升。因為運氣而成功的情況會越來越少,營銷的效果主要來自運營的水平和投入;
2、投入產出比相對降低,但仍然有想象空間。1.0時代低投入,甚至零投入卻收到神奇效果的微信營銷案例同樣會變少,和任何營銷方式一樣,微信營銷的產出效果也越來越多取決于你的投入。但因為有社交傳播的放大因素,仍然頗具想象空間;
3、草根化運作逐漸消失,逐漸過渡到團隊化運作階段。正因為競爭正在變的激烈,公眾的新鮮度也在過去,微信營銷草根運營的成功概率不斷降低,所有我們能看到的所謂成功案例,表面上看似簡單,背后都有非常專業的運作手段,運作團隊。團隊化運作會逐漸成為微信營銷的主流。
之所以會出現本文開始的這種情況,是因為目前的現狀是微信營銷的市場環境已經過渡到了2.0時代,而人們對微信營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1.0時代。這種現狀和想法的落差,便導致了公眾對微信營銷熱情的冷卻。但少部分及時將理念轉變過來的人,在這種過渡過程中便能夠優先發展起來。因為現在雖然競爭已經比早期激烈很多,但同樣有更多處在“猶豫觀望”階段的企業,和后期完全過渡到2.0時代相比,又屬于競爭相對比較小的一個階段。可以這么說,誰先轉變,誰便能搶到這個階段發展的先機。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