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我們有理由確信:在一個可預見,并可印證的時間內,只有互聯網公司會被顛覆。
我在《流量魔咒》一文中,講到“內生流量”一詞。擁有內生流量,互聯網商業就有了贏的第一支點。
今天的互聯網行業已經繁花似錦姹紫嫣紅,不妨找幾顆大樹,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大的。BAT(百度、阿里、騰訊)是互聯網業的三顆大樹,他們的成長故事已被演繹成各種“雞湯級”勵志著作。那些故事能講的人太多,我就不講了,只從極窄的視角做出解讀。
阿里早期的流量來源
阿里巴巴(簡稱“阿里”)成立于1999年,是BAT中體量最大的寡頭。初期的阿里不用擔心采購方流量,老外會主動找過來。國外商家要采購中國公司的產品或半成品,上網獲取信息遠比找電話黃頁或參加廣交會來的方便。這就是阿里的早期B2B業務,直到現在這塊業務還是阿里的重要現金流。但這塊業務的支撐,卻是阿里銷售一步一步跑出來的。尤其是江浙閔沿海,包括廣東,數千萬計的中小作坊是阿里B2B的客戶主體。這些銷售很辛苦,所有傳統銷售要做的事他們都少不了,另外他們還得做市場布道者的事,他們得將電子商務B2B的概念、好處普及給這些中小作坊式的企業主,否則這些作企業主根本不會屌他們。一旦中小企業主在海外B2B上嘗得了甜頭,他們就會信任阿里巴巴,他們愿意付費、續費,他們的同行、鄰里也會來主動找阿里銷售。這些銷售扛起來的,正是阿里B2B的內生流量。
2003年上線的淘寶網,初期基本是現金砸出來的“流量”。這個時候的阿里已經不是1999年的阿里,阿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互聯網玩法。同樣,2003年的互聯網用戶也越來越習慣與網絡相處。淘寶網初期的線上推廣嘗試過門戶廣告(即主要在門戶網站投放位置廣告),但很快放棄轉向個人站長聯盟。承擔淘寶品牌網絡推廣的公司每月純利在百萬以上。另外的線下端,淘寶網大量的在一、二線城市投放,公交站臺、車體燈箱等都有淘寶品牌廣告的出現。這些線下用戶的品牌印象逐漸轉化為淘寶網的線上流量。
早期的淘寶線上推廣投入的較少,直接效果好,但不持久。而線下的推廣成本相對高,直接收益低,卻給人印象更深。
談談阿里的基因
現在再來看阿里帝國,已經根本不用擔心流量問題了。但早期的流量來源卻構成了阿里的基因。這種基因跟創始人品性無關,只跟早期的業務成長歷程相關。
阿里的B2B業務是在跟企業打交道,這是一個買方市場,阿里是提供服務的一方。阿里B2B供應商端的流量,實質是用銷售人肉堆出來的。這就是一種內生流量,這種銷售主導型的基因會在必要的時候發揮應激作用。
再到了淘寶網的時候,阿里才能被稱為一個真正的互聯網公司。阿里的業務本質成了一個控制流量走向的平臺,這是一個賣方市場。除了淘寶網外的阿里其他產品,如支付寶、天貓、聚劃算,甚至一淘、菜鳥網絡等,都是沿著淘寶網打拼出的互聯網邏輯在發展。
今天的阿里帝國表面上看是經營電商生態的超級平臺,但隱在淺層的還是互聯網流量販賣。這是一種輕資產、知識集約型的模式。這種模式其實最怕跟資本結合,大量的資本介入只會將這種模式變的無比脆弱。這就是很多平臺沖出來號稱要打造第二個淘寶,或者嚷嚷著要干掉阿里,但卻吼幾聲自己先倒下了,最后是鬧劇一場。這些場景在《自商業》一書中已有描述。
阿里也用資本,但阿里的流量販賣模式卻不倒。原因就在于,阿里做到的是資本為我所用。這是阿里創始人馬云先生的智慧,我不展開講。
那么今天阿里巴巴的內生流量,是不是一本萬利的可以永遠坐地收錢呢?答案當然不是。單純的流量控制邏輯是不靠譜的,大數據和O2O正在蠶食的就是互聯網流量販賣模式。但是,可預見到阿里能夠長期的贏,哪怕是關掉淘寶網。這還要追溯到阿里B2B銷售打拼的起家基因,這是阿里最原生的精氣神。
到底誰會被顛覆?
講到這兒,倒是想挑戰一下這個話題了。互聯網浪潮帶來的工業4.0,到底會顛覆誰?
只看表面上那些熱鬧,或者看行業先行者嘗試的那些東西,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那些東西就是《自商業》中講的“理想主義張力”。
而就是現在,我們很多的朋友卻在或慫恿、或被裹挾的到處嚷嚷傳統企業離死不久了,非常不好。
這是個變革的時代,這也是個顛覆的時代。當我們嘲笑,甚至戲弄傳統企業被顛覆時,別忘了留心自己腳下的冰塊是否在融化。
在《自商業》導言中,我就引用了塔勒布的一個觀點:事物的未來預期壽命與它過去的壽命成正比。我們有理由確信:在一個可預見,并可印證的時間內,只有互聯網公司會被顛覆。而完成時代轉型的企業,將會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