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空向阿里、騰訊表達了歡迎參與征信體系建設的態度后,時隔4月,央行正式向騰訊、阿里兩大互聯網巨頭拋出了“橄欖枝”。
1月5日,央行下發通知,要求八家機構做好準備工作,其中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騰訊旗下的騰訊征信如愿出現在名單前列。
將“互聯網”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這兩家互聯網巨頭,“大數據征信”也是其面對媒體時特意強調的重點。
不過,學者指出,在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還未出臺的情況下,若任由互聯網公司運用大數據手段在個人征信市場“長袖善舞”,征信很有可能演變成侵害個人信息的手段。
角逐千億市場
一直以來,我國個人征信市場上的“正規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和旗下的上海資信。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0月底,央行征信系統共收錄了8.5億自然人的記錄,不過有征信記錄的僅有約3.2億人,約占13.5億人口中的23.7%,遠低于美國征信體系85%的覆蓋率。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經過我們初步測算,中國征信市場的市場規模近1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單靠央行征信中心一家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阿里騰訊的入局有助于彌補征信數據的缺口。”
事實上,對于這一近千億的市場,騰訊、阿里也籌謀已久。法治周末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騰訊財付通團隊兩年多前就開始推進征信業務;螞蟻金服4年前就開始了數據信用化的工作。
“騰訊征信體系將利用其大數據平臺TDBANK,在不同數據源中,采集處理相關行為和基礎畫像等數據,并利用統計學、傳統機器學的方法,得出用戶信用得分,形成個人征信報告。”前述騰訊相關人士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而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數據包含了用戶網購、還款、轉賬等數據,再加上螞蟻金服積累的大量的信用借款數據,都為其從事征信業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芝麻信用相關人士對法治周末記者介紹,目前阿里集團的天貓分期、“花唄”賒銷服務都是基于大數據技術,通過對用戶的電商交易數據以及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判斷用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完成評估和授信。
該人士對記者表示,相對于互聯網上的社交數據,芝麻信用擁有的數據同個人信用狀況的相關性更高,更富“含金量”。
數據交換掣肘
有業內人士認為,個人信用報告目前主要用于銀行的各項消費信貸業務,然而央行所擁有的個人征信數據暫時不可能對民營征信機構開放,因此個人征信牌照對于阿里、騰訊而言不過是“雞肋”。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北京信用協會會長吳晶妹則認為“這是一種認識的誤區”。吳晶妹表示,過去銀行體系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金融信貸信息也被認為是個人征信的核心數據,也是價值最大的部分,實際上隨著資本市場、商務貿易、電商交易的快速發展,銀行不完全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他領域的數據價值也在不斷增加。
那如何同其他數據中心實現數據互換和共享呢?據記者了解,即使是央行旗下的征信中心,也是在運營多年后,直到2014年12月方才同環保部、國家稅務總局等8家單位實現信息采集的合作;身為民營機構的阿里、騰訊,似乎在同政府機構和央行的數據互換上缺乏相應的資源和實力,數據共享似乎會有些力不從心。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希望央行征信中心能打開目前相對封閉的狀態,與商業化運營的征信機構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這樣基于央行征信中心的數據,再結合阿里、騰訊自身的特色數據,就可以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不過在吳晶妹看來,進行大一統的數據整合在目前來看還難以實現,而且也沒有必要。
吳晶妹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隨著征信產業的不斷成熟,未來征信市場也會形成產業鏈,阿里、騰訊這樣掌握大量用戶電商交易、社交數據的互聯網公司可以作為征信產業鏈的上游,即通過對用戶數據的采集、清洗、分析、整合,成為個人征信基礎數據的提供商,再由專業的征信報告商根據客戶的需求,向央行、阿里、騰訊等機構做批量化、定制化的采集數據。
個人隱私范圍亟須厘清
當很多人為民營機構進入征信行業歡呼雀躍時,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則提出了他的顧慮:在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出臺、互聯網公司對大數據攫取還處于“叢林法則”階段時,放開個人征信是不是太早了?
朱巍對法治周末記者介紹,2012年年底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只是確立了個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是還缺乏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法規,相關的法律條文也是散落在兩百余部法規中。
朱巍認為,在目前各大互聯網公司競相攫取數據,力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時候發放個人征信牌照,將對用戶個人信息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戰。
“在沒有法律明確其行為邊界的情況下,互聯網公司從事商業性的大數據業務,與其從事具有公共事業性質的征信業務之間的角色很難協調。”朱巍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在缺乏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情況下,商業化征信可能演變成侵害個人信息的手段。
對此芝麻信用相關負責人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互聯網公司的“紅線”,目前國務院頒布了《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對于個人征信業務都有比較詳盡的規定,如個人宗教信仰、疾病相關信息禁止采集,個人信息不得泄露等,芝麻信用也會嚴格遵守法規,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加密。
吳晶妹認為,《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的頒布,讓征信市場有了一定的法規基礎,不過這些法規主要是針對征信機構進行的規范,目前征信市場逐步放開后,會出現很多新的征信領域,比如互聯網企業從事征信業務后,有關社交數據、電商交易數據如何采集、如何使用法律并沒有特別的關注。
吳晶妹建議,政府在個人征信市場的行政法規還要作相應的完善,應該出臺《個人征信管理辦法》,對現有的法規制度進行完善和補充,尤其是要盡快對征信中個人信息的內容應作出界定,明確信息主體的隱私界限,比如哪些信息可以采集,也可以報告;哪些信息只可以采集,但不能報告等。
用戶知情權需要特別保障
當騰訊、阿里的大數據運用到個人征信時,也會引發新的顧慮。
朱巍表示,互聯網公司對采集數據的處理大都通過“云技術”、后臺加密技術等方式進行,網絡用戶因技術的原因和信息不對稱,也無法知道自己的網絡行為到底有哪些正被“搜集”。
如果用大數據收集用戶行為的數據只是用于廣告的精準投放、商品銷量預測等商業行為,朱巍認為由于這種數據的來源和使用具有“不可識別性”,不特定化到個人,不會對用戶隱私造成泄露,用戶可以對知情權保有容忍。
“但征信的特點就是會特定化到現實生活中特定的個人,這就需要特別強調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并且要約定信息的使用用途。”朱巍強調說。
其實《征信業管理條例》中也明確規定,征信業務必須遵循信息主體的知情同意原則,即采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
但朱巍表示,目前很多互聯網公司在隱私政策中規定,有權將用戶信息同其他遵守同等隱私政策的平臺進行交換和合作,但很多用戶對此并不知情,未來一旦這些數據也要用于征信,必須明確告知用戶。
朱巍舉例道,目前阿里、騰訊旗下都有打車軟件,以打車軟件上的用戶行為數據為例,不少用戶通過打車軟件來預約出租車,但也會出現“爽約”的情形,那這種“爽約”是否會被軟件記錄,提供給征信公司作為評估信用的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協議等方式提前、明確告知用戶,否則相關信息不得納入個人信用記錄范疇。
與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精尖的信息采集分析技術相比,信息主體的弱勢地位更顯突出。吳晶妹表示,要將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落到實處,要建立信息主體權益救濟與修復通道,如建立信息主體的投訴或者申訴渠道,還應明確申訴主體資格,對于申訴的受理機構、申訴程序、受理范圍、申訴處理時限等也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規定。
“央行征信沒覆蓋的人群,這里都有”
法治周末記者 馬樹娟
阿里、騰訊將涉足個人征信業務給苦苦探尋借款人信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帶來了福音。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阿里、騰訊的入局有助于彌補央行征信體系的不足,為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
作為信用報告的需求方,易通貸風控總監何益增也對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公司的入局充滿了期待。何益增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相對于借款人的社交數據,他更看重芝麻信用基于電商交易、螞蟻微貸提供的信用數據。
“這里面有央行征信體系覆蓋不到的人群的借貸及違約記錄,如果阿里再通過數據整合,對外提供信用報告,將對P2P企業進行風控起到一個非常好的參考作用。”何益增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然而,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社交數據,包括瀏覽記錄、停留時長等互聯網數據同一個人的還款能力、還款意愿之間有多大的相關性?這些數據到底能為降低P2P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壞賬率起到多大作用?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民生證券IT行業首席分析師尹沿枝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國內征信平臺初期數據將以自有數據為主,短期內將碎片化運作,由于“數據碎片化非常嚴重,已有數據的可用性并不強,模型的有效性需要新增數據的長期迭代優化”。
P2P企業的負責人也對互聯網公司提供大數據征信的精準度提出了懷疑。此前拍拍貸CEO張俊就對媒體表示,芝麻信用曾和拍拍貸洽談合作事宜,不過在驗證芝麻信用的模型后,發現其“數據里缺乏用戶的違約數據”,因此準確度不高。
對此芝麻信用相關人士對記者回應,此前芝麻信用出于業務研究的需要,同國內一些公司進行合作,但是目前芝麻信用還沒有正式開展業務,尚未推出正式的征信產品和服務,暫時不對其他機構的評價作回應。
該人士對記者表示,螞蟻微貸自2010年推出小微貸款業務以來,基于阿里電商、支付寶等數據作出的信用評估模型,貸款的壞賬率低于1%,這一數據遠低于商業銀行和其他小貸公司的壞賬率水平。
“這說明我們的信用評估體系是有價值的,準確性是經得起考驗的。”芝麻信用該人士對記者表示,基于對螞蟻金服信用評估準確性的認可,目前已有十余家商業銀行同螞蟻金服建立合作,根據螞蟻金服提供的信用數據為網商提供信用貸款。
不過該人士也表示,任何一個信用評價模型都是要經過不斷修正和完善來增加其準確性的,待通過央行審查正式開展業務后,芝麻信用還將通過與外部機構合作,拓寬數據來源,為社會提供征信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