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4年的結束,還有不到30天。電商上市公司陸續公布完Q3的財報。我們挑選出三家公司的數據,做個對比——一切數據,價值都應建立在一定坐標內,縱向基于時間,橫向基于產業,有比較才有凸顯數據本身的價值。
我們沒有將阿里列入,是因為阿里純平臺型電商,沒有買貨賣貨。而這三家電商都是買貨賣貨,至于唯品會,我們會在接下來,將唯品會與聚美優品做一個詳細的比較。
第一張與第二張圖,不必多說。三家公司GMV與營收,從現在來看,差距其實還在逐漸拉大。反映在增長上,我們看到,京東營收增長雖然在逐漸放緩,但電商中也是很高的(當然,還是低于天貓)。當當的增長勢頭還是不錯,但聚美優品卻在第二季度領先當當的前提下,第三季度遭遇到業績下滑——即便在第三季度,28%的增長勢頭來看,也是排在當當之后,且還不到京東的一半。
今年,聚美優品遭遇到“假貨”以及“CEO個人品牌危機”的雙重打擊,反映在營收上,也就有了以上的數據。這幾天,沉寂有段時間的聚美優品老板陳歐高調宣布自己要“復出”。不知道,陳歐再次高調,能否力挽狂瀾呢?——“假貨”質疑是否能徹底冰釋,期待未來的數據吧。
從倉儲物流費用占比來看,京東的自建物流的確帶來不少優勢——倉儲物流費用占比最少,但這一數字背后,還是建立在規模之上。在第三方物流倉儲日益發達今日,自建物流未必一定劃算了。
有趣的是,我們會看到,當當的費用占比一直穩定,京東的倉儲物流費用占比卻在上升,這也有與騰訊電商整合的緣故。在這方面,聚美優品表現還是不錯,這個數字一直在下降。
研發費用占比,是最有趣的一個數字比——三家公司數字,其實更應該放在與阿里、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公司進行對比——無論是京東亦或是當當、聚美優品的研發費用,都低于公司營收的5%。一句話——就整體運營成本增長來看:京東增長最大,聚美優品次之,京東與聚美優品營收的增長都是低于運營成本的增長——或許運營成本控制上,的確有些粗放,還應該向當當學習。
從整體來說,當當其實在運營成本的控制上,的確有一套,三家電商公司,只有當當是營收與GMV的增長高于運營成本增長。
毛利率的比較,其實聯系起上面三個季度營收增長來解讀,更有意思——聚美優品今年毛利率最高是今年第二季度,高達46.3%。但第三季度,聚美優品決定少賺點錢,毛利下降到38%的時候,它的營收增長卻在放緩——還是回到聚美優品今年面對的風波上,假貨以及CEO個人品牌的質疑,的確影響很大。
毛利上的趨勢看來,當當18%左右的毛利,還是相對穩定的,京東的毛利在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