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內人去年雙十一,刷了一萬多的單,人都愛便宜,很正常的事。
今天一開始她不打算刷了,因為平時網購得也不少,總感覺似乎該買的也都買了,雙十一這個熱鬧去湊利益有限。于是我告訴她,今年雙十一有不少進口貨,阿里要走“全球化”路線。我甚至把美國倉儲量販店Costco要在阿里上賣貨這事告訴了我年逾七十的家慈。她們的興趣忽然大增,都表示準備雙十一要去搶購一把。
淘寶上本來就有所謂的海淘或者代購業務,但雙十一淘寶上很多賣家其實是不參加的。一個有一定品牌保障的折扣進口貨,引起女性乃至所有消費者的興趣,是很自然的事。
二
就我個人所知,阿里大概從去年就開始籌謀在天貓平臺上開展全球業務,這里包括出口,也包括進口。我的一個在天貓上開店多年的朋友甚至給我看了阿里給他們的商品清單:鼓勵他們去做這些商品的全球購業務。
從天貓平臺上走進口貨,但又能比國內消費的原因大致是這樣的:
其一,不是不交稅,而是進口稅費會便宜很多。有些品類的進口商品,完全不是根據其價值來增稅的,而是該品類下的商品稅費一致。也就是,價格較低的商品和價格較高的商品,稅費是一樣的(如果是同一品類)。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買某個品類中較高產品的東西,會有多少好處。
其二,避免價格歧視。跨國品牌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市場上實施不同的價格是極其常見的,大中國區很多品牌都會調高價格。直接從某國采購,會天然就有價格優勢,這個邏輯非常淺顯。
其三,就是所謂的中間環節所產生的稅費,比如營業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個人直接購買,這些稅可以省略。我以前做過五年的進口貿易,深知進口環節增值稅是一個很重的稅負:哪怕有些商品是零關稅,這塊稅費是不能為零的。當然,進口環節增值稅在一環一環的批發零售過程中有可以抵扣的部分,但總體說來,還是比個人直接購買要多一份稅費。
個人直接在全球購買平臺上購物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購買一些國內買不到的商品。這里不是指槍支彈藥這種違禁物品。比如說化妝品。中國政府規定所有的化妝品都要做有機檢測,偏偏像Bodyshop這種品牌,由于它的創始人是動物保護主義者,堅決拒絕有機檢測,故而Bodyshop在中國是不可以行銷的。但個人采購就可以繞過這個壁壘:反正是你個人把東西往臉上涂,風險自擔。類似的商品還有一些玩具。因為在國內行銷的所有玩具都需要3C認證(這就是為什么在國內不是所有的變形金剛都可以通過正規渠道買到的原因),而自家采購自家消費,是不受這類政策限制的。
三
全球購在貨品本身為正貨的情況下,還有價格上的諾大好處,為什么一直要拖到今天才正式爆發?
核心的問題是:物流。
國際貨運一般是兩種路徑:海運或空運。海運走集裝箱,價格比較低廉,但海遠顯然時間極長。我曾經在一個電商平臺上買過一個藍牙耳機,足足花了我兩個月的時間。空運時間很快,但空運的成本必然很高。
除了運輸外,還有一個環節有可能會消耗大量的時間:開箱驗貨。我因為做過多年進口,知道一旦某個箱子被海關要求開箱驗貨,會產生多么嚴重的后果:時間上多花兩三天毫不稀奇,成本也會抬高。因為一旦要求開箱,箱子會被要求拉到指定倉庫,并等待海關人員前來驗貨。當年報關臺前,一旦被海關指定要求開箱,報關員個個都呈垂頭喪氣狀。
這種物流模式被稱為“商家直郵”,其實效率很低。一種新的模式被創造出來:保稅備貨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把貨先拉到保稅區進行備貨,然后根據訂單發貨,時效逼近于或者等同于國內購物。保稅備貨模式走的都是有銷量把握的商品,而且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爆款可能。還需要有第三種物流模式來支撐常規商品。
對于阿里來說,就是基于菜鳥的“集貨直郵”,由菜鳥去統籌全鏈路的物流的資源,然后對接集貨倉內的管理系統,跟蹤集貨單票的全鏈路的運送和產品,那這樣的話集貨倉可以按照一定的頻次,一天幾攬,然后幾運,然后把它集成一個大包裹,通過海運或者是物流成本非常低的方式直接運送到我們的集貨口岸,比如說天津或者是杭州。
在物流的生態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大規模的正規海淘業務就會受限。電子商務是信息流、現金流和物流三位一體的業務,對于國際零售貿易來說,物流是整個業務鏈條上的核心環節。
四
這個市場的數字是這樣的:海淘和代購,去年有1000億人民幣的市場。中國人境外旅游的金額,去年達到了 1000億美金。
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呈上升趨勢。海淘市場的增速是:年100%。
政府為什么會支持電子商務的海淘正規化呢?其實很簡單:消費數據一覽無遺,支付寶這種第三方工具其實是實名的(都掛著銀行卡),個人消費上,很難產生多大的貓膩,有貓膩也有數據可循。
對于阿里來說,現在要集成的是全球的中小企業,這個路徑,與淘寶天貓發展史類似。
對于消費者來說,快速、便捷、便宜,當三者俱全之后,正規的海淘業務就此井噴。
五
我個人強烈建議,雙十一,淘點進口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