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電商為何都要“貪婪”幾分?
相對于主流的大電商平臺而言,垂直電商是相對弱勢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個和垂直電商自己的定位有很大關系。既然是垂直的電商,那么就意味著在產品序列和客戶群上是相對細分的,用有限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有限的專業細分的用戶流量的購買需求。這個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從實際的運營情況來看,在垂直電商發展的前期,這種模式也確實帶來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隨著垂直電商行業內參與者的眾多,競爭的日趨激烈化,以及傳統的綜合性的大電商平臺在細分領域內的涉足,垂直電商的日子可謂是越來越不好過。例如,之前很火的凡客,打著屌絲的牌子和客戶定位,確實也贏得了一眾屌絲的認可,但是在行業內競爭和客戶認知趨勢的遷徙下,凡客從規模上的快速擴張再到庫存,乃至于現在不得不學起了小米做起了單品,效果也并不見得好。
或許可以這么說,垂直電商在目前行業內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只是守著自己碗里的那么一點粥,估計是維持不了多久,還是需要“貪婪”一些,多做一些轉型,做一些傳統電商以外的增值服務,而這部分增值服務,很大程度上又需要現在的垂直電商們擺脫現有的垂直細分定位。
在白熱化的競爭面前,垂直電商有心無力:
對于大型綜合型電商企業而言,由于其具有了規模、資金等優勢,使得他們處在一個相對有利的境地,而對于諸如聚美優品之類的垂直電商,相對就比較尷尬。一方面垂直電商具有客戶群定位準確、商品集中度高和服務專業性更強等優勢;另一方面又受到大電商平臺的品類擴張的影響,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
由于所處行業的商品和服務過于標準化,對于用戶追求品牌性的產品,垂直電商很難給用戶帶來附加價值,只是起到一個渠道商的作用。這樣一來,綜合電商很容易借助于其遠高于垂直電商的流量、用戶,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切入,成為體量更大的渠道商,從而極大壓縮垂直電商的空間。
那么,在現有的電商行業競爭態勢下,傳統的垂直電商又該如何更“貪婪”一些,發展對自身有利的增值業務,或者是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電商平臺?或者是加強針對性營銷,延伸客戶的產品和價值服務鏈條?又或者是加強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或許存在以下幾種選擇:
1、轉型做綜合電商,類似于京東,但是目前綜合電商的競爭也已經白熱化,除了主流的阿里和京東、蘇寧之外,還有其他眾多的已經在做綜合化和正在做綜合化的電商平臺。這個時候,對于一般的中小垂直電商而言,想通過綜合電商的模式來獲得更多的流量和增值服務已經正在從一種遐想變成了空想。或許還要付出更多的平臺運營和營銷成本,而收益卻甚微。
2、從做電商到做品牌,對于垂直電商而言,既然不存在規模和平臺上的優勢,那么進一步留住客戶的途徑就剩下品牌建設了。品牌是垂直電商唯一可以抓牢的無形資產,需要特別重視。業內有句話,說“無品牌,不電商”,就是說只有產品獨特、個性鮮明的品牌垂直電商才能過得很好。劉強東也曾經說過,在垂直的B2C電商中“以自主品牌為主的有大量機會,但是以零售平臺為主的垂直電商注定是沒有機會的。”
3、做單品,以客戶的需求為核心,做個性化的產品定制。垂直電商之所以長期面臨市場和客戶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并沒有和傳統的綜合性電商平臺的產品和服務群區分開來,而如果只強調平臺在某一兩個細分產品上的專業化(包括產品數量和品種),必然會被日后愈加豐富的綜合性平臺的豐富性所取代。所以,垂直電商需要考慮自身的服務差異化,而在C2B趨勢的發展下,以個性化的單品來驅動需求的激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轉型是做媒體、做工具,用社交和媒體的方式給自己創造持續的流量。正如螞蜂窩、豆瓣、威鋒網、虎撲、鐵血等,他們本質上并不是電商,而是媒體、工具,但是通過社交創造出了部分的電商需求。對于垂直電商而言,也可以借鑒這種思路,用現在在某一細分領域的專業化優勢,融入消費者的社交和購買體驗之中,建立自己的粉絲集群文化,掌握一定的消費輿論引導力。
對于垂直電商而言,目前既是一個生死存亡的變革時期,也是一個機遇初始的介入時期。在綜合性大電商平臺的擠壓下,垂直電商平臺存在一定的專業化優勢 ,但是這種優勢正在慢慢喪失,需要通過模式上的轉型來打開下一個發展空間。隨著消費群體習慣的遷徙,垂直電商更應該明確未來消費在社交化、本地化、個性化和定制化上的方向,并延伸平臺的服務鏈條,提高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