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層出不窮的“黑科技”改變著餐廳、超市、社區,最終改變我們所處的一座座城市。
“建設智慧城市是一個國際性趨勢,但中國目前仍沒有一個標桿智慧城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對《環球》雜志記者表示。在城市治理方面,目前的關鍵是長期存在的數據開放問題。國家已經開始推動試點來改變現狀,但還需要在試點中摸索完善的推進機制,包括數據的采集、開放、隱私保護,公眾開放平臺的建設、惠民應用的開發、各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以及如何對試點城市數據開放的績效進行評估。
國際趨勢
《環球》雜志:“大數據”是2018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熱詞之一,智慧城市也受到熱捧,目前各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情況如何?
倪光南:建設智慧城市是一個國際性趨勢。目前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走在前列。
比如,紐約在2012年就頒布了《紐約市開放數據法案》,成立了市長辦公室數據分析團隊,有不斷完善的組織體系、法律法規保障數據開放。數據開放之后,紐約取得了不少城市治理進展。例如城市下水道的治理,此前很多餐館在下水道傾倒食用油,造成大量下水道堵塞,但因為紐約有大量餐館,環保部門挨個監察效率較低。
數據開放之后,紐約從企業誠信委員會獲得所有餐飲企業處理廢棄油脂支付的服務費數據,篩選出沒有付費的餐飲企業進行排查,排查的準確率達到95%。此外,根據房屋的年齡、排放等數據進行分析,對火災預測的準確率也從25%提升到70%,大幅降低了城市安全風險。
芝加哥市則率先開放了城市犯罪數據,引領大部分城市開放這一數據。現在美國有很多應用,可以按照地理位置、時間等要素實時展示犯罪信息,并且開發了“安全線路”等應用提醒公民繞開犯罪高發區,提高城市治安水平。
《環球》雜志:中國的智慧城市發展情況如何?
倪光南:在近幾年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國內很多城市都在通過物聯網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比如大部分城市都在進行水、電、燃氣的智能化改造,實現這些市政服務的信息統一,或者在城市的排水管道、立交橋部署水位監測,對城市排水做監測。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構建出城市運行狀態,提高城市管理、調度效率。
但是,由于缺少統籌規劃、沒有系統標準,大部分數據并不能開放共享,有時甚至同一個路口的攝像頭與紅綠燈都無法互通,無法根據實時交通流量自動調節紅綠燈。
另外,各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大量的數據孤島,是目前智慧城市推動中比較大的障礙。新型智慧城市要推動城市大數據跨行業、跨政府部門、跨區域的開放、共享,才能實現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
根據相關部門對現有智慧城市做的定量評價工作,按滿分100分算,中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分只有58分,70%的城市都處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起步區和準備區。因此,中國目前仍沒有一個標桿智慧城市。
核心要素——物聯網
《環球》雜志: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倪光南:物聯網被公認為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根據高德納(Gartner)統計,2016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64億臺,其中用于智慧城市中的物聯網設備數量達到了16.41億臺,占比超過25%。通過物聯網構建覆蓋整個城市的信息采集網絡,實現城市聯網、數字化、提升感知能力,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方向。
但物聯網的信息采集只是實現智慧城市的基礎,還需要把這些城市數據開放出來。紐約、阿姆斯特丹、芝加哥、新加坡等國際城市都已經通過大數據進行城市治理創新,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例如,阿姆斯特丹把物聯網視為城市基礎設施,建成了全球最早覆蓋全城的LoRa網絡,并且創立了開放的“物聯網生活實驗室”,允許公民、企業、研究人員去接入城市物聯網、調用城市數據,開發測試各種應用。2016年,阿姆斯特丹因為這些城市創新被選為“歐洲創新之都”。在美國,2016年白宮成立了全球城市CIO委員會,有20多個美國城市在部署城市物聯網,并且把數據開放作為智慧城市長期運營的關鍵。
《環球》雜志:物聯網首先要完成信息采集和數據共享,這方面存在哪些現實困難?
倪光南:通常來講,城市有20多個政府管理部門,這些部門都針對自己的管理體系建設了自己標準的信息系統,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系統并不互通,數據存儲、流通標準也不相同,每個部門對于數據開放的意識、意愿、利益也有區別。形成了長期以來的“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煙囪林立、信息孤島”等問題。
這些問題涉及部門多、系統多、技術場景復雜,目前也沒有數據開放、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標準,而且缺少既懂政府業務、管理需求,又精通大數據的復合型人才,很難短期內解決。
2017年5月,國務院印發《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提出了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的“十件大事”,要求在2018年6月底前,實現各部門政務數據基于全國政務信息共享網站的共享服務。并且選了80個試點城市,要求在2017年12月底之前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政務服務”。
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信息壁壘,形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
信息安全隱憂
《環球》雜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信息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應如何確保信息安全?
倪光南: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二是要強化國家關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前者就是物聯網、大數據所用的共性的關鍵技術設備,人們稱之為關鍵基礎設施,由于所有數據都需要通過基礎設施的處理,當然需要很高的安全保障。這些設施包括數據中心、通信網絡、終端設備,等等。
另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設施是身份認證體系,或支撐身份認證的公鑰基礎設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身份認證對于信息安全有重大意義。
眾所周知,在城市管理中,中國現有的人口治理和戶籍制度主要有二代身份證作為支撐。在虛擬世界中,我們的網絡治理和網絡安全制度同樣需要有一個類似的“網絡身份證”作為支撐。換言之,我們亟需構建一個網絡身份管理體系(eID),它是當代網絡空間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規模線上應用的網絡身份識別密碼體系必須遵循“對抗否認”和“保護身份信息”兩大原則,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這些年來,二代身份證作為實體空間實行人口管理和戶籍制度的支撐是十分有效的,但其當初目標定位為“線下”防偽,只適合現場“人證合一”的身份識別,而不宜用于“線上”的、非面對面的網絡遠程身份認證。如前所述,一方面二代身份證的技術體系不適于網絡應用;另一方面,如將公民的身份信息以及其他敏感信息傳到網上,大大增加了隱私泄露的風險,而且由于身份證無法撤銷,一旦被泄露將難以補救。
為此,應盡快地構建一個符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要求的網絡身份管理體系,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網絡身份管理問題,為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至于強化國家關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既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也有政策法規制度方面的問題。因為大數據是新事物,法規制度建設等滯后于實踐,所以在推進物聯網、大數據應用時會遇到許多新問題。當然,有關方面要加強政策、監管、法律的統籌協調,加快法規制度建設。要制定數據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相關制度,完善數據產權保護制度,為大數據、物聯網的應用開辟道路。
《環球》雜志:在這些方面,你有哪些建議?
倪光南:智慧城市是一個技術高度集成的產物。據我了解,為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國內有一些公司積極推進將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變配電、空調暖通、電梯、消防、安防、停車場、照明、IT設備等領域,實現了“線上遠程實時監控、線下分區專人保障、大數據全面增值”三種服務,使“智慧城市”、“智慧樓宇”能落到實處。他們采取了創新的商業模式,為用戶提供多種建設服務方案,可免費提供智能化改造,使用戶能以零投入、零風險獲得收益。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國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核心技術水平仍有待提高。比如我們在智能傳感器領域的技術儲備較為薄弱,產品高度依賴進口,產品和工藝與國際差距較大。目前工信部已經出臺《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希望能夠推動傳感器產業取得突破。
此外,物聯網節點分布廣、數量多、應用環境復雜,使得物聯網的安全性十分脆弱。當前,全球因物聯網出現的安全事件也越來越多。隨著物聯網應用在我們工業、能源、電力、交通等國家戰略性基礎行業,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我們需要重視物聯網的安全問題,盡快提升物聯網的安全保障能力。
在城市治理方面,目前的關鍵是長期存在的數據開放問題。國家已經開始推動試點來改變現狀,但還需要在試點中摸索完善的推進機制,包括數據的采集、開放、隱私保護,公眾開放平臺的建設、惠民應用的開發、各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以及如何對試點城市數據開放的績效進行評估。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建立數據采集、開放、運營維護的管理部門,真正建立數據開放的政府體系,才能推動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使智慧城市能夠長期有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