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衣、食、住、行的大眾領域被互聯網企業瓜分后,生、老、病、死領域的互聯網大軍開始登堂入室,與公共服務領域如金融、教育、衛生并駕齊驅,支撐i起第三波互聯網大潮。2014年的移動醫療產業,在國內不僅吊足了各路諸侯的胃口,也著實是賺足了國人的眼球。那么移動醫療,你究竟價值幾何?
醫療、醫院、醫生,曾經是那么耳熟能詳的稱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看似從未與互聯網有過什么瓜葛。這是一個高深莫測,被無數人形容為“水很深”的行業,高企的政策壁壘、專業壁壘、公共服務屬性,讓局外人無從下手。
堵在院門口的“外行人”
“外行人”跳進醫院院墻,是從20年前開始的。
楊宏橋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我軍某部大型三甲醫院從事信息系統開發,計算機博士畢業的他,“那是還都是20來歲的年輕小伙子”。從一個人寫代碼,到一群人寫代碼,到后來一個又一個軟硬件企業成為醫院供應商,20年時間,他參與了醫院近百個模塊或子系統的數字化醫院系統建設,幫助實現了醫院管理的電子化、標準化和流程化。
認真算來,這大概是第一批“外行人”參與醫院的內部變革。
第二波“外行人”邁進醫院,是從移動醫療開始的。這一次,他們對醫院不再那么陌生,醫院也早已認同了外行人的身份。先進的手持掃描設備、漂亮的PAD終端,經過各種系統集成、打破信息“孤島”,轉交到護士和醫生手里。終日里焦頭爛額的護士們愛上了這個新玩意兒:便捷的操作、清晰的畫面、大幅減輕的工作量,連病人都不禁連連贊嘆這個新鮮設備。醫生拿在手里的終端,隨時調閱病人的各種數據,不用再與各科室預約,隨時隨地“查房”,下醫囑。不僅更好地服務了病人,也大大降低了溝通成本,節約了人力物力。
這撥人,正是當下駐扎在醫院內的“外行人”的主力軍。
第三波,便是正躍躍欲試,不斷尋求、聯合社會各種力量企圖破局的互聯網企業。實際上,傳統互聯網企業也早有準備,但面對壁壘森嚴的醫院和醫療政策,幾年下來,多數只落得勢單力薄,乃或彈盡糧絕之勢。不過這一次,移動互聯網企業來了,他們不再孤軍奮戰,與他們同行的,還有“錢“。
有錢人的“游戲“?
互聯網企業和移動互聯網企業的基因,決定了他們計劃破局的戰術:人海戰術。在他們眼中,世界是平的。醫院也不例外。當然,現象的背后,是“有錢人”在撐腰。
截至11月18日,站在院門口的“外行人“主要集中在遠程醫療、疾病管理及專業社區三大方向,主要代表企業有春雨、杏林醫生、好大夫在線、5U家庭醫生、丁香園、大姨嗎、美柚、抗癌衛士等。抗癌衛士正是11月18日對外宣布的A輪融資,投資方是軟銀中國資本,200萬美元。
粗略統計,2014年,國內移動醫療和健康領域獲得融資總額約10億美金。不得不說,這甚至超出了很多VC的想象。在移動醫療領域觀望了許久的德豐杰龍脈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廣新曾表示,目前與移動醫療結合最多的就是可穿戴設備,這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都有關系,但是所有的這些都要落地,并不是只要有線上資源就夠的。李廣新盡管也觀察了很久,目前并沒有真正“下注”。
醫療健康是北極光創投產業鏈布局的重要一環。2005年起步的北極光,以專注早期和成長期初期投資而聞名,旗下共管理3只美元基金和3只人民幣基金,管理資產總額10億美元。早在今年9月,北極光董事總經理楊瑞榮曾表示:“北極光在TMT領域的支付、數據統計、交易平臺等都有很好的布局,提前做好這個布局并不是誰都能做的。但在醫療健康方面的布局剛剛開始。”楊瑞榮當前的“主戰場”正是健康醫療。
實際上,在這看似不經意的表態背后,北極光早已秘而不宣地進行了布局。有資料表明,2013年底,北極光創投已悄悄投資了一家叫“芯聯達”的企業,這家由海歸人員創立的公司,已牢牢占據了國內醫院移動醫療企業級市場的半壁江山——公開資料顯示,芯聯達目前服務超過300家三甲醫院,移動端應用已超過6萬名醫生,10萬醫護人員。這一數據,與2C端應用于網上問診的“春雨醫生”對外宣布的“4萬名注冊醫生”形成了鮮明對照。“這是北極光創投領投的,金額在2千萬美金左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能讓專注早期和成長期的北極光創投下如此大注,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來自北極光創投的一份內部研究資料顯示,美國數字醫療領域正不斷升溫,投資金額連續多年迅速增長,截至今年6月,半年投資額達到23億美金,同比增長176%。“活躍的投資者既包括傳統VC,孵化器,也有公司及醫院機構的戰略投資。”
不僅如此,美國這一成熟市場的投資趨勢,應該是北極光創投看重芯聯達的根本原因。“美國數字醫療市場的投資,逐漸傾向于重醫療資源,高技術創新的模式。”這便是當下流行于美國投資界的邏輯——美國VC倚重的兩個維度:企業在醫療資源的參與度,和技術創新程度。正基于此,“美國數字醫療市場的熱點正從2C的消費醫療轉移到2B的機構醫療和大數據分析”。
誰把守著移動醫療的金礦?
移動醫療行業的火熱,絲毫未撼動傳統醫院的強勢地位。究其原因,是醫院傳統的“店大欺客”身份,以及公立醫院醫生的身份歸屬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放。毫無疑問,無論是健康管理,還是移動醫療,醫生資源的爭奪才是真正的核心。
那么,誰能掌握醫生資源——行話叫做“醫療資源的參與度”—— 就決定了這場爭奪戰的走向。前文已述,“外行人”已進入醫院,并且正在改變醫生、護士的工作方式。在現有產業鏈條中,移動醫療企業正在移動端牢牢占據著一線的醫護資源。這些服務商手握最讓其他“外行人”——院外醫療和健康服務企業——艷羨的“金礦”,隨時準備沖出醫院,成為移動互聯網在醫療領域變革的終結者。
芯聯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楊宏橋,似乎并不愿意過多透露公司真正的“如意算盤”。他認為,無論“院內”還是“院外”的移動醫療,從本質上說都屬于醫患溝通。“院外”更貼近患者,或者普通公眾的需求,“院內”更貼近醫生,或者醫護人員的應用。
作為在醫院工作20余年的“業內資深人士”,他對醫患溝通有自己獨特的認知。“醫患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只有占領醫生資源,才能占據醫療產業變革的主動權。”他說,“芯聯達不會滿足于當前的院內移動醫療業務,對未來已做好規劃,希望能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不經意的表態背后,實則是意味深長的布局。
同樣覬覦移動醫療這塊“肥肉”的,還有傳統的醫院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服務商,他們也把控著醫院的核心信息資源出入口。然而,國內傳統醫療信息化市場過度分散,互相之間各自為政,互設門檻,“老死不相往來”。 2013年復旦大學評選(綜合)出的100強醫院,使用的HIS系統供應商達到20家,這還不包括自主研發系統的5家醫院。高度分散的市場現狀讓HIS廠商在轉投移動醫療領域時舉步維艱。而這, 反而成了與HIS廠商合作的第三方移動醫療企業與生俱來的巨大優勢。
究竟是院內還是院外,以及誰能成為最后的王者,尚需時日。但無論如何,變革的大幕已經拉開,這個長期讓國人糾結的“醫患”世界有望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