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轟轟烈烈地曬起了打假成績單。贊揚聲也隨著質疑而來。
在淘寶相繼發布的《2014年淘寶聯動警方打擊假貨報告》、《2014年淘寶聯動知識產權局打假報告》等4份報告中,數字顯示,自2010年起淘寶聯手知識產權局已處理各類專利侵權投訴案件3000余件。截至12月12日,共破獲18個集群,端掉200多個制售假窩點,抓獲犯罪嫌疑人近400人。
10塊錢包郵的維多利亞天使翅膀、“爆款包郵”的蔻馳包和普拉達大衣、升到天空再不回頭的高仿迪斯尼玩具……淘寶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豐富多彩也魚龍混雜,用物美價廉的商品差一點把實體店逼成試衣間,也有諸多山寨奇葩生生將生意做成段子。
資本對于這類段子不會有笑的心情。阿里一度被列入“惡名市場”名單,直到2012年12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特別301報告》將其移除。顯然,此番打假來勢洶洶,是阿里上市后的又一場保衛形象之戰。
這番大動作是不是止于姿態?
這不僅僅涉及金錢的損失,當淘寶如此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冒偽劣就不僅僅止于一條貪便宜買回家的假名牌裙子,很可能是一不小心就爆炸的酒精爐、看似可口的有毒零食,危害極其巨大。對于市場來說,打假的需求是實實在在的。在此需求驅動下,長遠考慮,打假確實不能含糊。
馬云說過:“假貨是阿里巴巴未來30年的最大挑戰,阿里巴巴必須嚴肅對待假貨,采取所有的方法去打擊假貨。”
阿里在報告中揭秘了自己打假的工作機制,描述了一個真實世界中“神盾局”的所在,通過智能圖像識別、數據抓取與交叉分析、智能追蹤、大數據建模系統等技術,將假貨從10億量級的在線商品中撈取出來。
打假打得盡嗎?能打多少呢?
大環境的缺陷是不得不注意的。公安、質監、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對電商領域內的制假售假,侵犯專利版權的打擊和監督,在應對經驗和法律完善上都有提高空間。即使與電商平臺合作,那么誰領導誰、怎么聯動、怎么執行、怎么收尾,都難以理清。
更有人提出,電商平臺自己查自己的產品,靠譜嗎?
打假并不是只屬于線上電商的故事,甚至都不限于這個時代。滋養它的土壤和縱容它的市場都是源于貪婪和短視。電商平臺打假,并不是在整個社會層面上打擊這植根于人性中的弱點,而是縮小了戰場,清掃門前雪,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即使有再多技術上的障礙,歷史證明,市場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電商平臺打假,看似不上不下,實際上對于整個業態好處多多。
理想的情況是,在一個越來越成熟的市場中,當淘寶、京東、蘇寧等大電商都開始清理門戶,那么競爭就會形成。開始總離不開比拼姿態,但是隨著法制和服務逐步跟上,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市場的壓力會逼迫電商平臺決定自己的未來,互相監督競爭。這比層層的政令和口號見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