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總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高級經理 楊濤
中國銀行總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高級經理楊濤:非常榮幸,當時范總給我打電話說,問我有沒有時間來進行分享。本來我第一時間是拒絕的,范總說管飯,我一聽管飯那趕緊來,開個玩笑!
我今天跟各位匯報的主題是后疫情時代,商業銀行數字化如何轉型?我今天匯報四部分內容:
首先,自我介紹。我07年畢業以后先是在中國銀行廣東在中山市網點工作,然后再到分行、省行,14年來到北京北漂,現在在總行,之前在網絡金融部即互聯網金融,后來專門從事大數據、人工智能包括現在是專門做區塊鏈的工作,這是我個人的情況。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基于我的個人經歷以及總結和思考。
第一,數字化時代。銀行是個非常古老的行業,大概在中世紀14世紀中葉,地中海的威尼斯他們的香料生意非常繁忙,威尼斯的商人主要是猶太人,他們主要經營商業業務往來,衍生到現在的Bank。我07年落行之后,剛好信息化時代高峰期,我們看到銀行從網點、ATM、網銀、手機銀行到現在的開放銀行,這是非常快速的變化。現在有句話講叫“銀行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服務網點來面”。
目前來看,從16年、17年開始數字經濟時代非常快速的發展,這是數據,我不做展開了。
從數字化本身來,這是新能源定義。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包括互聯網行業,與我們銀行面對的壓力像螞蟻金服,像騰訊的微信支付是典型的代表,他們帶動傳統工業向互聯網的轉型叫產業數字化。隨之而來,在這過程當中發現,產業互聯網核心是如何做好數字化的治理?包括數字公共服務,衍生出來如何把這些數字的能力能夠價值化?這是面臨的重大課題。
就商業銀行來講,這是我們自己總結關于數字化內涵的慣例。包括信息化線上化、網絡化、智能化、生態化,我們認為銀行服務應該是成為一種叫做不應該只是建立網點服務,到今天為止,以中國銀行為例,98%的金融交易是通過手機銀行完成的,已經不在網點了,這是經過十多年非常大的本質的變化。
我們銀行從14年、15年開始做的最多的轉型就是在這六個方面,包括渠道、產品、生態、營銷、風控和運營,這些不展開講了,大家做銀行的比較少。我后面可以重點講案例。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疫情的沖擊。這個里面會帶來很多的思考:
第一個大的變化,疫情對于個人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變化。這是CNNIC的調查,今年3月份跟前年(18年年底)的變化,在購物、外賣、支付、教育、視頻包括短視頻和直播方面,個人消費者消費行為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在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線上商品是在逆勢增長的,所以當時領導人提到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行業在下降,但是也有很多行業在增長。包括游戲,昨天看到美團點評公布業績也超預期,美團股價漲了兩倍,逆勢上升。
第二,產業格局的變化。左邊的圖,從20世紀以來,我們去分析一下全球產業大概經歷五次變化。第一次變化從英國,1914年以前,英國的產業大規模向美國轉移。現在中國在第五產業轉移,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專業,所以有著名的微笑曲線,中國屬于最下方,屬于低附加值、低利潤,高附加值兩端被發達國家奪取了。由于疫情的沖擊,加速了整個發達國家的去中國化,也叫中美貿易脫鉤,這個我不敢講太多。
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極端主義、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包括華為、微信、抖音都面臨這些挑戰,導致的結果是本土產業化趨勢非常明顯,以及本土周圍的產業化,能不能形成一個具有產業鏈格局的挑戰能力?這是巨大的課題。在后疫情時代面對全球的去中國化,怎么樣在全球產業鏈解體的情況下面,重新構筑中國的內循環能力?中國產業安全面臨挑戰。
我們認為從商業銀行來講,下半場數字化轉型肯定以新基建為代表新的工業4.0帶來的產業數字化轉型,銀行要發揮它的作用。上個星期剛好看到央行主席郭主席發布文章,金融要全面服務實體經濟,加大金融供給,打通生產包括生產環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對促進的發展格局”。
我自己做了大概十多年的個人金融業務,對于這個體會比較深。包括融資、資管、支付全面數字化了,大家自己可以感覺到,以微信為代表,包括以支付寶為代表,它的余額寶也好或者微信支付全面融入到其中。但是產業怎么辦?今天的主題是新基建,我覺得今天這個會開得特別好,在歷史格局的節點時期我們來討論新基建也好,怎么樣去看到未來三到五年的變化趨勢,我們認為銀行應該從這方面考慮更多一點。
國內金融資本不一樣,我們國家金融資本主導,我們金融資產300多萬億,怎么樣去盤活它?一直在講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金融要降低服務門檻,到底怎么樣去結合?我們認為應該是利用新基建的技術,利用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能力,是有可能或者說很有可能性去實現數字與金融產業的融合。
這個是我們自己做的項目嘗試,北京市大概是公布了第二批金融科技的試點,我們的團隊,代表中國銀行去參與的第二批試點,叫做基于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這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想法,上上簽彭總講到一些數據,我們這里也遇到電子簽名,但是沒有用上上簽的。現在在疫情期間銀行面臨很大的挑戰是客戶不能來網點,個人客戶可以通過手機銀行來操作,但是企業用戶怎么辦?傳統銀行放款給企業兩個步驟:
第一要核額度,比如范總有貸款,我首先跟范總進行面談了解其融資需求,要調研,看財務報表甚至到企業現場調研還要跟他合影,這個過程在疫情下面不可能做的,你要去評估企業大概值多少授信?
第二步如果范總需要用這筆授信的時候,還要對他的交易進行核實,他拿這筆錢是不是干生產?
銀行怎么樣在這個過程中給真正有實體交易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是很大的難題。個人客戶過來申請貸款需要提供很多資料,現在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直接授信,大家應該用過微利貸,用微信一點直接給你的額度,這個額度根據數據行為來判斷的。看這個人在什么群里面,這個群的名字很重要,群里面的人很重要。比如我現在跟范總在一起,我的額度只有一千塊錢,但是跟彭總在一起可能額度五萬塊錢,他是通過這些標簽來判斷的。
企業有沒有可能通過他一系列的行為數據來判斷他的企業能不能拿到授信?我認為是可以的。怎么樣把相關數據融合起來?不光是放到一起,還要安全合理的方式放到一起。區塊鏈是核心要用到的技術。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也好或者物聯網也好,他們更多側重于生產力的效率的提升,而唯有區塊鏈技術集中于生產方式的變化。所以我們認為基于區塊鏈銀行與產業共融共生的方式,更適合未來金融新的模式。
這里提到了我們的對比,我們在疫情之前可能會側重于用新技術解決老問題,包括融資難的問題。比如我們之前用的最多的就是針對于個人客戶的,包括螞蟻金服也好,包括微信也好,他們現在服務大部分客戶基本上以個人客戶為主,即便服務的小微企業主還是以個體戶的個體為主,真正進入到企業的還是很少。剛才提到微利貸貸款怎么做?包括民間接待利率不超過LPR4倍,其實就是15%點幾,這個企業沒辦法做下去了,因為融資成本本來就很高,怎么能在價差當中賺到錢?這是很大的問題。疫情之前可能商業銀行更多的思考是在服務個人的客戶,自己本身數字化的變化。
我剛剛還在跟閔行老總在提,我們內部通信的產品還是20年前產品,是IBM的產品。但是從去年、前年慢慢開始用到阿里、騰訊這么好的服務,銀行內部數字化是很快的。我們從行業來看,銀行有錢利潤夠高,第二能招到市場上比較好的互聯網公司的人。我們在過去三年多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我們建了中國銀行第一個云平臺,那個時候華為提供的IaaS,建了中國銀行第一個人工智能智能平臺、大數據統一平臺,但是我們發現建完之后,個人客戶已經可以了,服務效率已經很高了,再做空間很小,因為直接面臨互聯網公司競爭。
未來銀行業的發展,應該在哪些地方更有潛力?全部指向右邊,就是在后疫情時代怎么樣去面對國家的需求?定好銀行的位。這是目前應該是思考最多的地方。
我們兩個月前,跟以前的證監會肖主席在匯報的時候,他也非常認可產業金融的數字化是未來最大和最有利潤空間的方向。我們認為個人已經是一片紅海、戰場了,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包括互聯網銀行像微眾等做得非常優秀了,但是他們在對公領域數額很少。一個是說企業本身數字化程度比較低,它有個轉型的過程,第二企業本身生產模式也是跟傳統模式綁在一起的,怎么樣去根據它的模式來做。
我們就提出四個方向:工業互聯網應該是最有可能跟目前最容易去實現的數字化轉型的地方。包括我們提到利用通信的軟件,企業之間溝通,包括我們用到釘釘,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釘釘只是限于企業內部,有沒有可能打破企業之間的問題。我們認為未來銀行不應該再依托于網點提供金融服務,而應該通過純數字化手段提供金融服務。這里面是中信和百度合作的叫百事銀行,是一家純互聯網銀行,包括微眾銀行也跟這個類似。你們從來沒見過微眾銀行網點,但它怎么服務2個億客戶?
第三個大的機遇是數字貨幣的變化。大家對這個數字貨幣關注比較多。數字貨幣里不光是里面提到的點,目前中國可能面臨更大的問題是萬一美元體系脫鉤,有沒有清算體系可以做支撐?我們認為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數字貨幣去替代。現在很多行業都在做這個研究,所以這個應該是未來最有潛力的。
第四個新基建。我上面提的這些都不是傳統的授信,不是說銀行看到這個你要建一個數字中心,我給你5個億貸款,不是,是銀行要全面的參與到過程里面去,參與到每一筆業務里面。我們講銀行是信息化高度集中的行業,什么意思?銀行一切的風險決策、貸款決策、授權決策全部依據數據來判斷,你有多少數據就能夠做多少金融,數據是金融服務的邊界。
去年我們提到了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而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怎么樣把數據要素發揮價值,同樣數據就可以轉為金融的價值,銀行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產業,一定是基于數據,有多少數據做多少金融。
這里提到更多的宏觀層面的考慮,也是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歷史節點關鍵檔口,我們如果面向未來,金融應該做怎么樣的思考和怎么樣的準備?我們認為應該有這樣的轉變:新規劃、新布局。銀行做數字化轉型應該很早,我07入行之后,當時上的第一課講中國銀行是1972年還是1973年引進了第一臺IBM的機器做服務器,因為有錢。到了大概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我們大量的算盤退出銀行舞臺,拿機器替代。到了20世紀末即199幾年的時候開始提小機,小機從2000年開始小機向大機集中。現在面臨的很大問題是這套體系全部基于IOE架構的,萬一真的脫鉤,這套IOE體系跑不起來怎么辦?這個我覺得應該是在座各位重點思考的問題。
第二,堅持守政創新。區塊鏈的東西都是打著技術的外貌來做很多不以為實的事情,這個是很痛心的事情。我們當時看到很多客戶拉都拉不住,一定要買P2P,傾家蕩產。我們一直堅持守政創新,這是過去金融客戶改革的很大的一點。這是國有銀行為代表的機構,我們講得比較少,我們比較笨一點,不愛講,但國有銀行是最乖的,你放在我們這邊的錢,一定保住。
第三,怎么樣去站在領導人提出的新的發展戰略?國際國內雙循環共同發展的格局?這是本質的改變。以前中國老是提要融入全球化,我們加入WTO以后享受很多紅利,我們現在提出新的改革,在這個大的環境下,金融行業應該怎么樣去思考?
最后一句話,本來我自己做了一個PPT了,后面范總發模板要改成這樣的PPT。我本來寫了很多話,最后保留了這句話,我認為這句話講得特別好,習大大前幾天講的話“無論一個個人也好、一個企業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好,永遠是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