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杭州訊 日前,由企業網D1net、中國企業數字化聯盟、信眾智(CIO智力輸出及社交平臺)共同主辦的“制造業標桿兩會”之“2024全國汽車業數智化大會”在杭州順利召開。在一系列精彩的干貨分享之后,以“AI對汽車業的挑戰和機遇”為主題的大型圓桌討論最后壓軸出場。本文敘述第二個討論問題:AI對I部門人員的沖擊。
圓桌討論由企業網D1net CEO范脡主持,參與討論的嘉賓包括:
東風汽車集團數字化及能力保障部總工程師林斯團
廣汽豐田信息系統部部長 萬海濤
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數據及信息系統部基礎技術平臺總監 強斌
長城汽車智能座艙軟件總監 陳翰軍
北汽福田信息安全負責人 張志強
亞明汽車股份公司副總裁 肖慶陽
范脡: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IT部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挑戰。順豐的案例猶如警鐘,兩萬人工客服因AI智能語音客服的應用而縮減至萬余,這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對傳統工作模式的一次深刻沖擊。
在汽車行業競爭加劇、環境艱難的背景下,降本增效已成為企業老板的迫切需求。IT部門,作為技術革新的前沿陣地,同樣需直面這一現實——無論是碼農的精簡,還是運維人員的優化,都是難以回避的議題。
對此,我們誠邀各界專家與同仁共同探討:您如何看待這一挑戰?是支持以技術推動的減員增效,還是持謹慎態度?無論立場如何,我們期待您分享獨特的見解與論點,共同尋找在AI時代下的最佳應對策略。
林斯團: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中,數字化部門正逐漸成為企業內部的“利劍”。隨著汽車市場的日益內卷,數字化部門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些壓力首先來源于效益的要求。市場銷量的下滑直接導致企業收益減少,進而影響到數字化部門的預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高效利用資金,成為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第二,智能座艙、新能源駕駛等前沿技術成為企業投放的重點。作為后臺支持的數字化部門,必須緊密配合前臺業務部門,確保技術的順利應用與產品的成功投放。第三,人工智能等技術突飛猛進,不僅要求我們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還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人員結構的調整。如何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為了應對時代的挑戰,我們必須堅定地邁出變革的步伐。為此,我們東風研發總院近期將網絡安全及數字化委員會,變革成數字化轉型變革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在過去的四個多月里,一直在致力于推動我們的轉型進程。我們的原則很明確:對于符合轉型方向的項目,我們大力支持;對于不符合的,我們則果斷切除。
在變革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有組織的變革。這意味著我們要打破原有的框架,重新構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新組織。同時,我們的目標也需要變革。過去,我們可能習慣于處理瑣碎的事務,但現在,我們必須聚焦于戰略性的規劃。因為,當CEO詢問時,他們更關心的是產品的投放、成本的降低以及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如果我們仍然沉溺于細枝末節,那么我們的聲音將很難被聽到。
規劃是自上而下的,這一點至關重要。在我曾經訪問學習過的一家國內非常強大的私企,我得知他們的規劃是由董事長親自制定的。他們公司人說這并非因為董事長們事必躬親,而是因為他們深知,規劃關乎企業的未來和資金的投向。因此,作為企業高管、負責人,必須親自參與規劃,確保他們的方向與企業的戰略保持一致,并保證投資有效益。
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技術發展的趨勢。如今,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我們不能逆潮流而動,而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去年,我調研了一家在自動駕駛方面并不突出,但在新能源領域卻非常強大的公司。他們的團隊從去年訪問時了解到200多人(100多人做L2,很少的人做L3)迅速擴展到前個月4500人,這足以說明技術趨勢的力量,并且在確定要布局的技術之后要及時投入。
為了讓戰略層支持我們,我們要讓他們聽懂我們的內容,所以IT人在匯報工作時,我們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讓領導感到困惑。同時,我們也要控制人力資源的盲目擴張,確保每一個新加入的成員都能為團隊帶來價值。在做投資規劃的時候,我們要用“擰毛巾”的方法。
最后,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關心我們的員工。在央企工作時,我曾擔任過書記,深知與員工談心的重要性。因此,我鼓勵在座的各位領導,無論你們現在是否擔任行政職務,都要與員工保持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我們要學習胖東來的精神,關心員工,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
近期我學習的胖東來企業成功之處,其中有一點就是他們企業員工得到尊重與良好的薪資的同時,胖東來的領導非常重視與員工的溝通與交流,關心他們生活與工作,建議大家了解了解。
萬海濤:提及AI大模型對IT部門的挑戰,其實早在數字化浪潮初現時,IT部門就已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回望四年前,當我們著手制定數字化規劃1.0時,就已深刻意識到,若不主動求變,IT部門將面臨被業務部門邊緣化的危機。這種危機感并非源于AI的突然出現,而是數字化趨勢的必然結果。AI的興起,只是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緊迫感,促使我們更加堅定地推進轉型。
在當前的階段,AI無論是用于代碼生成還是質檢等領域,都仍被視為一種工具。對于IT人員而言,這些工具的出現并非為了取代他們,而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然而,隨著效率的提升,富裕出的工時和人力資源該如何利用,成為了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富裕出的時間和人力應主要用于兩個方面。首先,對于AI在公司范圍內的大規模應用和穩定部署,仍需要IT部門的深度參與。從架構設計到數據處理,再到各種能力的提升,都是IT部門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這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對IT部門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刺激。另外,更重要的是,IT人應當要融入到業務中去,成為跨界的數字化人才,才能真正發揮數字化的價值。
強斌:AI時代的來臨,對信息化行業、對IT人來說,無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這不僅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行業進步的顯著標志。機遇大于挑戰,這一點毋庸置疑。
然而,隨著AI的深入應用,領導層對于人員優化的關注也在不斷增加。他們可能會問,AI是否能減少碼農、UI/UE設計師、一線運維人員以及客服人員的工作量,甚至實現人員精簡。對此,我們的回答是:AI不是簡單地取代人力,而是通過與各部門的合作,賦能業務,創造更大的價值。
從一開始,我們就選擇了與那些已經盈利或正在做常規業務的部門合作。比如,通過AI診斷輿情,幫助售后部門擴大利潤;通過AI分析市場,與設計部門合作,設計出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我們要給領導留下深刻印象:AI是來幫助我們做事的,是賦能業務的。
當然,AI的應用也對IT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人員能力問題尤為突出。AI需要不斷喂養模型,需要標準的話術和工具來運用。因此,我們也在加速人員的轉型,培養他們成為能夠喂養大模型、掌握相關技能的人員。我們要讓領導和同事們都明白,AI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但選擇權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此外,AI還對企業成本帶來了挑戰。GPU價格昂貴,大模型需要海量的數據來喂養。因此,我們在一開始就制定了明智的策略:與那些有技術實力、商業模式靈活的小公司合作。我們有行業內的數據、應用場景和政府支持,他們則有技術。通過合作,我們實現了共贏,打造了行業內的一些模型。
對于整個IT部門來說,盡早制定AI的發展戰略、給管理層設定相應的期望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讓AI成為推動信息化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范脡:對,確實是這樣。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曾以為它主要會取代那些從事基礎體力勞動的工人,然而現實卻向我們揭示了另一番景象——它可能更多地影響到那些坐在辦公室內的專業人士。這一發現無疑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且難以回避。
陳翰軍:我堅信,AI將對我們的行業產生直接的、重大的影響,這一觀點不容置疑。雖然我并非IT團隊的一員,但從業務端來看,同樣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減員增效的浪潮在業務端會更加洶涌澎湃,其力度甚至超過了IT行業。這個風潮下,那些重復性作業多、用戶增值量少的崗位,如低端編碼等,將面臨被淘汰或替換的風險。舉例:特別是編碼經驗僅兩三年的從業者,其工作已可被AI輕松替代;但在業務架構和系統設計與問題解析等方面AI仍存在不足,短期內仍難以完全替代人類在這些領域的經驗和智慧。未來,AI的潛能會持續放大,有可能從需求到設計、編碼、測試的整個流程中,都能挖掘出來AI應用場景,解決50%以上的作業。盡管2024年AI可能還未達到這一水平,但2025年有望逐步進入成熟期。這一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面對AI的挑戰,我們應更加注重提升業務的專業性和IT系統的規劃能力,實現IT與業務應有機結合,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數據在不斷循環中產生,通過訓練模型,不斷迭代優化。同時,利用管理制度促進數據的產生和模型的應用的落地。整個過程是基于數據驅動AI,由于私域數據是AI無法自行獲取的,需要通過IT系統支持數據的循環產生與訓練,結合管理制度,讓每一個使用IT系統的人都能為數據的產生和模型的訓練做出貢獻。然后基于持續的PDCA循環(計劃-執行-檢查-處理),讓AI在業務的主流重生中不斷學習和進步。這樣,IT與業務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推動AI的成熟與發展。
張志強:這個話題雖然敏感,但我很喜歡探討。在我看來,AI本身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帶來挑戰也孕育機遇。然而,我們的態度應是積極擁抱它,而不是抗拒。下面我將分享我個人對AI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既然說AI是雙刃劍,那我們就先從它“壞”的一面說起,這里的“壞”并非絕對,而是相對而言。在IT部門,隨著AI的引入,很多崗位因為自動化和標準化的提升而變得冗余。以前,我們需要大量人力去完成的工作,現在可能只需要少數人,甚至完全由AI接手。這是因為AI在處理標準化、流程化任務時,效率很高,使得一些崗位自然被更迭或替換。
此外,AI的到來還使得效率大幅提升。人的響應時間有限,而AI則可以不間斷地工作,從而在某些領域實現更高效的生產。例如,在生產制造領域,引入AI后可能只需要一班人馬就能完成原本需要三班倒的工作。
人的工作崗位確實在減少。但AI的影響遠不止于此,它帶來的“壞”處也同樣顯著。比如,在成本投入上,AI的投資似乎總是水漲船高,讓人望而卻步。然而,投資并非一成不變的負擔,它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靈活解決的。回想起我們曾經的匯報場景,當談及下一年的預算時,我們總是被龐大的數字所困擾,之前公司的工作經驗和現在公司內IT領導的指導,教會我將眼光放得更遠,以時間換價值。
在AI投資上,我采取了一種全新的策略:將大額一次性的投資分割成多年的小額投入。找到一個AI方面領先且意愿相同的合作伙伴,與他簽訂多年的合作框架。每年只需支付一小部分費用,但我卻能從第一年開始,就享受到這5年內AI帶來的所有紅利。這樣的策略,在報表上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既符合每年的預算額要求,又可以使項目順利進行,讓公司受益。這可能是應對AI投資挑戰或者其他大額資金不足的一種有效方法。
當然,這并非說AI的“壞”處就此消失,而是需要我們更加巧妙地應對。通過策略性的投資規劃,我們不僅能夠減輕短期的財務壓力,還能在長遠中收獲AI帶來的豐厚回報。
AI的確是一個非常棒的輔助性的工具,在汽車領域,從L0到L5的分級中,L2的輔助駕駛功能已經深入人心。我一直將AI視為我們在安全、基礎設施以及數據處理方面的得力助手。然而,我的期望遠不止于此。我希望,未來的AI將能夠獨當一面,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能夠自主判斷安全事件,甚至替代我們進行核心系統的編排和決策。
AI的引入,已經在我們的安全部門產生了顯著的效果。盡管在過去兩年里,我們沒有增加任何人手,但阻擋的安全事件卻越來越多。這充分證明了AI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巨大潛力。
同時,在IT領域,AI也正受到國家層面和行業部委的大力支持。我們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擁抱AI,在集團IT領導的支持下,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是對我們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我們未來發展的鼓舞。
當然,AI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它將顛覆所有行業。以武漢的“蘿卜快跑”為例,自動駕駛技術的引入可能會讓一些司機和傳菜服務員失去工作。然而,當我們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時,會發現這其實是一件好事。AI能夠替換那些標準化的、低效的作業,從而將人類從這些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這些人可以轉而從事更高效、更有感情色彩的工作,如服務業等。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效率,還促進了人類職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我曾撰寫過一篇關于AI背景下我們應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文章。昔日,我一直憧憬成為專家型人才,盡管我自嘲所謂的“專家”,不過是磚頭的“磚”。我自認為既懂安全又涉獵基礎設施與數據,還是有一定價值的。然而,與AI接觸之后我意識到,現階段的AI,最易替換的正是那些思想固化、操作流程僵化的專家。他們的每一步行動,乃至網絡路徑的選擇,都遵循著既定的模式,缺乏變通。
因此,在我每個季度為公司IT人員和管理層進行的培訓中,我不僅分享技術知識,更著重分享“雜家”思維。我認為,IT與業務的緊密結合是當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那種既懂業務又懂IT的人才,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他們能夠加速企業的轉型步伐,因為數字化轉型的難題之一,在于如何讓IT人員理解業務語言,讓業務人員明白IT能為他們帶來什么。
AI的引入,使得我們得以釋放部分精力,去深入學習汽車研、產、供、銷、服、管的全鏈條。我們探索如何用IT手段降低成本,但我認為,增效才是首要目標,在增效的基礎上降本,質量永遠是我們的生命線。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始終圍繞著AI這把雙刃劍的兩面性來闡述。我認為,我們不應抵制AI,而應積極擁抱它。正如眾多書籍和資料所揭示的,AI有潛力顛覆行業,但我更傾向于認為,它更多的是在賦能行業。在這個AI時代,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個可能,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肖慶陽:范總拋出的話題,如同一聲警鐘,讓人不禁為之一振。我深感自己所在的部門也面臨著被AI替代的危機。確實,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已經悄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
回想起前段時間的“蘿卜快跑”自動駕駛出租車,它的出現無疑給傳統出租車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那些出租車司機們現在可能正面臨著失業的危機。
在我們企業內部,AI質檢的引入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機器視覺檢測替代了人工檢測,這無疑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從企業的角度來看,AI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助力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提升競爭力。
但是,AI的出現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對于那些被AI替代的工人來說,它可能是一個“惡人”,帶來了失業和生活的困境。然而,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AI的出現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賦能各行各業。正如專家所言,AI在探索人類未知的領域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在醫療制藥行業,AI通過分析海量的數據,成功探索出了治療癌癥的新藥,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AI將繼續在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們帶來更加智慧、便捷的生活方式。
面對企業效益下滑、部門減員的壓力,IT部門如何自處,是否會成為被砍掉的對象,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當公司整體運營不佳,各部門都在縮減人員時,總有一些部門仍在招聘,甚至增加人手。這背后的原因,我認為是這些部門或員工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他們為公司創造的效益顯著,因此得以在逆境中穩步發展。
AI的出現無疑給IT部門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往,我們IT部門承擔著制作年會動畫、PPT、抽獎軟件等任務,但現在,隨著AI和智能化工具的普及,普通文員也能輕松完成這些工作,不再依賴我們。這讓我們不禁擔心,IT部門是否正逐漸失去其價值。
當文員們掌握了AI和智能化工具后,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能夠完成以前無法做到的任務,從而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老板不會輕易砍掉這樣一個能夠創造巨大價值的部門。
IT部門在AI技術的加持下,有機會擺脫繁瑣、重復且低端的工作,實現部門的轉型與升級。我們的團隊成員應深入了解企業的生產業務、業務流程以及生產流程,通過掌握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AI工具來賦能企業和生產制造。這樣,我們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降低成本,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隨著我們價值的提升,IT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將得到進一步鞏固。
面對AI技術的沖擊,我們不必過于擔心部門會被淘汰或取代。誠然,自動化產線的引入和質檢工人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這也為我們提供了轉型的契機。那些被淘汰的工人中,有一部分通過自我學習和努力,成功轉崗到了更高端的崗位。這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學習和進步,我們就能在AI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因此,我們不應懼怕AI的到來。AI技術的出現是為了讓人類生活得更好,推動社會的進步。我們應該積極看待這一新技術,并抓住它帶來的機遇。(未完待續)
關于企業網D1net(hfnxjk.com):
國內主流的to B IT門戶,同時在運營國內最大的甲方CIO專家庫和智力輸出及社交平臺-信眾智(www.cioall.com)。旗下運營19個IT行業公眾號(微信搜索D1net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