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李嘉誠又在英國出手了,旗下的香港和記黃埔公司宣布與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達成協議,收購后者旗下的英國移動運營商O2。據透露,該項收購協議成交金額將達到102.5億英磅,約合944.68億人民幣。如果交易成功,將意味著和記黃埔同時控制了英國境內第二的O2和第四的Three兩家運營商,用戶總數將超過3000余萬。
這項交易雖然數額巨大,但也只是近兩年電信運營商合并重組的案例之一。此前,沃達豐收購希臘固網和寬帶運營商Hellas Online,歐洲有線電視和移動運營商Altice收購葡萄牙電信,美國AT&T計劃收購衛星電視服務商DirecTV,日本軟銀收購美國Sprint和T-Mobile。在世界范圍內,運營商的并購潮此起彼伏。
全球同此涼熱,運營商靠抱團吸氧才能生存
十幾年前,那是電信運營商的黃金時代,全球的各家運營商都經歷了營收和規模的膨脹,以至于各國政府都強制或鼓勵運營商們進行分拆,希望靠破除壟斷來扶持競爭以便保證信息產業的創新動力。于是,從英國電信那里拆出來了O2,美國更是進行過至今還爭議不斷的分拆,中國也經歷了幾輪重組到現在的三家運營商對峙。
但是,時過境遷,如今運營商的好日子看起來是到頭了。在互聯網公司的沖擊下,各國的運營商都已經自顧不暇,用戶增長乏力,收入下降利潤下滑,運營商行業內的競爭不再重要,與互聯網公司的搏斗還剛剛開始,彈藥已經不足。
據國外媒體報道,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Research報告稱,2014年,受OTT服務提供商影響,全球各地的網絡運營商的語音和短信流量收入減少140億美元,較2013年同比大降26%。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在內的許多市場,移動運營商的語音業務收入已經下降至不到五年前的60%。Vodafone財報顯示,自2014年1季度(12/13年財報最后一個季度)開始,總運營收入持續下降,直至2014年最后一個季度環比止跌,同比收入下降4.3%。
據說,按照GSMA的統計,全球大概800個主要移動通信運營商,大概1000萬人口一個運營商,這樣的規模足以讓運營商擁有夢境一樣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在中國,中國移動就擁有用戶超過8億,日賺3億人民幣變得很簡單。可是,隨著互聯網公司業務的發展,微信在短短的兩年就達到了近4億用戶數,而一個紅包就讓其支付開戶數過億,而2013年的時候支付寶的用戶規模就已突破3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的用戶群已經超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規模快速增長之后讓運營商相形見絀。
在這種情況下,電信運營商只能重新抱團,提升規模效益,從而在成本控制和業務發展上提升競爭力,這幾乎也成為了現在運營商們把握住自身命運的最后手段。但是,依靠規模經濟的吸氧方式只能短時間內讓運營商獲得喘息的機會,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轉型勢在必行,運營商更心換肺才有前途
運營商們最近幾年的窘境并不是通信運營本身帶來的,因為隨著移動通信和寬帶互聯網的發展,整個產業的產值在迅速擴大,只是運營商在其中的份額并沒有隨著產值擴大而增長,相反還在快速萎縮。
據相關資料顯示,幾年前在工信部的測算中,移動通信所帶動的產業鏈對GDP的增幅超過汽車。國外也有類似估算,移動通信對全球GDP的貢獻還在不斷提升。如2014年,移動行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為4.0%,2015年將達到4.2%。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的發展,與電信運營商相關的產業都有很廣闊的前景,如果電信運營商能在其中找到發展的亮點,完全可以維持行業地位。但是,電信運營商們想要抓住發展的機遇卻不能依靠簡單的并購重組,特別是行業內的抱團取暖。
運營商之間的并購只能解決規模問題,提高規模效益,或者還可以在管道的控制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在與互聯網競爭對手的談判中增加籌碼,可是,作用也僅此而已。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不僅僅是在規模上快速提升,在范圍經濟方面更是運營商無法比擬。運營商要看到,谷歌在部署氣球和無人機,蘋果在讓SIM卡消失,連華為等也開發了“天際通”業務支持支持多達 120 個以上海外國家和地區的熱點,用戶可直接接入當地國家網絡。如此下來,運營商的管道也不再是高枕無憂了。
互聯網公司依托網絡,開發了大量的周邊業務,并可以逐漸拓展,不僅是網絡應用和軟件方面,還包括正在進行的智能硬件等開發,甚至已經延伸到了汽車、家居以及無人機、載人飛船等等領域,因為互聯網公司核心業務的聚合能力,開發及運營這些業務的成本非常低。如果運營商不能變換思路,只是在規模上提升是無法與互聯網公司相抗衡的。
綜合起來看,運營商依靠并購加大規模提升效益,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至少能給自己創造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業務轉型,但根本的出路仍然是徹底的改革商業模式,適應互聯網為基礎的社會發展潮流,否則,任何的修修補補都不能解決核心問題,最終也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