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可以預見的是,融合通信或許是運營商變革自己服務的一種必然破局,但并不會對OTT應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因為我們也看到OTT應用本身并不在勾連本身,而是延伸的服務以及后續的聯動,這才是OTT應用的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OTT的崛起直接影響了電信運營商的收益,可以說直接被扼殺掉的是短信業務,因為以微信等OTT應用可以直接取代短信的業務,而且這些應用基本是免費的(流量費用)。對于國內的三大運營商來說,都感受到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之后的玩法改變了,用戶的習慣因為內容商、應用商的技術變革變得更關注OTT應用,忽視了運營商本身的服務,當然運營商還是收獲了流量費用的急速爆棚。
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中國電信率先推出了易信希望能夠和微信等OTT競爭,但發展并不如意,雖然最終和網易合作,但市場影響力還是過于單薄,電信和網易也不斷地通過推廣活動來激活用戶,包括送流量等等,但發展的進展依然捉襟見肘,甚至還不如陌陌那么有名。網易和陌陌的撕逼是不是也有易信的因素在其內不得而知,但我們還是感受到易信的發展難言成功。
中國聯通很聰明基本沒有推出相似的產品進行市場競爭,估計聯通也知道競爭的結果是什么。微信等OTT應用的崛起本身不是運營商的能力和模式可以超越的。對于運營商來說,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流量運營或許才是王道,比如速度、連接能力、覆蓋范圍等等。當然中移動是不信邪的,中移動作為國內移動運營商的第一巨頭,用戶基礎是異常龐大的,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不是推出一個“動感地帶”就可以扭轉用戶習慣的時代了,也不是一種運營品牌能力轉換就可以換來用戶的回歸。用戶習慣的轉移是因為應用和模式的轉換,也是習慣的一種跳躍發展和進階。
近日,中移動的反擊微信利器要出爐了。中移動推的是“融合通信”模式。我們看看中移動的策略是什么。首先是介入到產品中,推出了“三新 和”手機,目的是將通信底層的通話、消息、聯系人與高清網絡通話、社交、O2O融合。其次是用戶無需另裝微信類App應用。中移動以為這樣就可以鎖定用戶應用和習慣?顯然中移動想得過于簡單了,筆者觀察,中移動融合通信難以撼動OTT應用的理由有幾點:
其一是介入手機行業是不明智的。曾幾何時運營商定制手機可以給手機廠商增加出貨量,給用戶相對低廉的價格和套餐選擇余地。但是定制機普遍定位偏低,用戶選擇余地少,產品質量一般,當如今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價格更是千差萬別,手機廠商本身的競爭已經非常膠著,中移動介入并不明智。
其二是用戶并不在意安裝APP應用,直接植入的模式能帶來多少用戶聯動才是關鍵。微信已經形成規模,用戶基礎,習慣,聯絡模式都已經改變,用戶的圈子已經固化,這時候的融合通信能夠鎖定的僅僅是通訊錄本身,拓展的外延并不明顯。
其三是社交、O2O應用需要的基礎不是人本身,而是服務本身。就如同百度李彥宏所言,連接人與服務才是關鍵。中移動難道以為連接到人就可以成功了?雖然中移動有最龐大的移動用戶群。阿里巴巴已經很牛了吧?但來往依然難以撼動微信的優勢,百度更聰明就不介入到這個市場,因為百度知道這本身就是騰訊的優勢范圍,大家的優勢不同,基礎不一樣,沒有必要直接競爭,交叉影響和應用才是關鍵。而中移動恰恰犯了的就是直接競爭的錯。這樣的結局或許還是一個“半吊子”工程。當然如果僅僅是應用服務的提升并沒有錯,但不要寄厚望于挑戰OTT應用本身。即使微信如此強悍,依然有陌陌、YY、友加、來往等等應用的跟隨。
中移動也希望“捆綁”手機制造商都推出了融合通信業務。在各自的手機中集合這種應用模式。實際上,中移動還是沒有跳出原有的“短信”經營模式,還是希望通過自己固有的用戶群,通過運營商本身的應用模式來幫助用戶實現溝通和互聯。但恰恰忽視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社交需求。
可以預見的是,融合通信或許是運營商變革自己服務的一種必然破局,但并不會對OTT應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因為我們也看到OTT應用本身并不在勾連本身,而是延伸的服務以及后續的聯動,這才是OTT應用的發展趨勢。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朋友圈內容就是融合通信本身難以包容的。
那么運營商的發展重點應該是什么呢?筆者觀察有幾方面要素:一是融合通信的發展是提升用戶體驗度,不是和OTT競爭。二是數據流量發展的加大加速加快,不斷地推進用戶需求量的跟隨戰略,目前的流量發展還是遠遠跟不上。三是加強4G網絡覆蓋度。據悉,中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表示,2015年中移動計劃布局4G基站100萬個,LTE國際漫游100%,整體終端銷售2.5億部,4G終端2億部,4G用戶計劃達到2.5億。這么龐大的用戶量更需要配套的服務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