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市場需求,不足的市場供給,已經迅速點燃我國征信行業。對金融機構而言,征信將完善對風險的評估和管理,有利于加快授信過程,分級定價,降低優質借款人借貸成本,大幅提高信貸效率。對商業機構而言,征信逐漸被作為經濟運行和社會管理的標準,以此撬動的商業模式創新迅速拓展至酒店、租房、招聘、旅游等行業。
據中國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每年因為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000多億元。對比美國征信行業的發展,中國征信業還處在初級階段,既蘊含巨大市場空間,更需要眾多參與者不斷探索。
個人征信行業競爭激烈 "三駕馬車"雛形初現
2015年1月,騰訊征信、芝麻信用、前海征信等八家機構獲準開展個人征信業務,這讓業內著實沸騰,很多人都在歡呼個人征信市場的春天已經到來。然而時至今日,八家機構苦等19個月仍然未盼到牌照。好在,個人征信市場的發展,并沒有因為牌照遲遲不發而停滯不前。經過一年多的運營,一些領軍企業已取得不錯的進展。
比如,芝麻信用稱,目前有接近60家數據合作伙伴,各場景的合作伙伴已超過200家。騰訊征信表示,已經與浦發銀行、廣發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展開了合作,另有多家合作方進入產品調試、試用階段。
相比于上述兩位BAT中的大拿,具有金融血統的前海征信明顯在公關上低調很多。但根據近期《經濟觀察報》的一則報道披露,目前前海征信已為近1500家機構提供征信服務,覆蓋銀行、P2P、小貸、消費金融等信貸機構,其中銀行客戶達115家。
前海征信背靠中國經營最好的全牌照綜合金融集團——平安集團,意味著坐擁近億相對高凈值金融客戶數據。平安又是金融集團中互聯網業務布局最早、最廣的,擁有2億互聯網用戶,這對前海征信而言又是一筆寶貴的資產。此外,前海征信還與政府機構、外部數據合作伙伴等合作,并加入新型互聯網行為數據,在人臉識別、大數據挖掘技術上重點突破,在一年多時間內推出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的多款征信產品,在B端市場優勢明顯。
其他擁有個人征信業務準入資質的五家企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數據來源上都無法與騰訊征信、芝麻信用、前海征信這三家相比肩。因此,有業內人士將這三家稱之為征信領域的"三駕馬車"。此外,京東金融、百度金融、小米、宜信等30多家企業也有意申請第二批個人征信牌照。
個人征信公司各自為戰 "數據孤島"如何破解?
源源不斷的后來者,在不停地為這個行業的競爭加碼。然而各家機構跑馬圈地,攻城略地之時,難掩個人征信當下面臨"數據孤島"帶來的最大挑戰。
個人征信行業所需的三大類數據——金融數據、政府公共服務數據、生活數據分別散落在各主體機構中。大量民間借貸、互聯網金融數據未能實現統一的征集和標準化處理。政府公共服務數據則是由公檢法、稅務、教育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分別披露。生活類數據分散在各類場景中,線上線下數據混雜。
以芝麻信用和騰訊征信為例,芝麻分自稱考慮了個人用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五個維度的信息,其中來自淘寶、支付寶等"阿里系"的數據占 30-40%。
而騰訊征信主要是基于社交網絡,利用其大數據平臺 TDBank,重點采集并處理包括即時通信、 SNS、電商交易、虛擬消費、關系鏈、游戲行為、媒體行為和基礎畫像等數據,并利用統計學、傳統機器學習的方法,得出用戶信用得分,為用戶建立基于互聯網信息的個人征信報告。
在BAT幾大互聯網巨頭劇烈競爭割據的當下,很難想象芝麻信用和騰訊征信會互享數據。而電商數據、社交數據在個人征信中如何應用,也備受爭議。
一個簡單的例子,"買包煙借錢和你開個煙店借錢,完全是兩碼事";而一個負債創辦企業的年輕創業者,可能將房子抵押;可能會通過社交媒體工具向親友求援;也許會減少開支網購,也許會買東西減壓;為了在客戶免簽撐場面,也可能買來新車壯聲勢。
這樣的多元場景,果真能通過互聯網的網購數據,或者通過社交媒體,如微博的發言,去判斷他的信用狀況嗎?
其實,不論是電商機構,金融機構還是其他信息機構,所掌握的數據都是完善的征信服務中的一角,如果站在嚴謹的大數據的全面信用審核來看,理論上是應該從這些個平臺中依次獲得個人消費領域,金融領域,安全領域等方面的數據,然后進行交叉比對和分析,并與央行個人征信數據進行一定的結合,才能得出效率最高的,覆蓋面最廣的征信服務。
讓大數據更懂金融,這樣的個人征信公司更有優勢
數據孤島難破,而在各大征信機構的競爭中,如何獲取和解讀基礎征信數據亦成為挑戰。在這些基礎征信數據,除了身份記錄和信貸記錄之外,可能還必須納入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甚至民間金融等多樣化的金融投資數據。
而在數據類型中,強變量是指信貸、信用卡、外匯、民間借貸等金融交易數據,往往掌握在傳統金融機構手中;中變量是商品生產、銷售、流通、消費等環節的交易數據,主要來自各類電商平臺;弱變量則是社交、游戲等數據,大多源于互聯網平臺。
由此可見,金融屬性的數據是最強相關的數據,而這類數據往往在傳統金融機構手中。大多數個人征信機構能夠獲取的,是社交記錄、個人消費記錄等相對弱相關的數據,但卻難以獲取最為重要的金融數據,導致有效數據比較有限。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這些數據是相對割裂和分散的,尤其是對親屬和社交網絡的數據監測可能是一個難點,要突破這一難點,更多的需要激活傳統金融體系的創新能力,這一工作,需要傳統金融企業,尤其是擁有全牌照金融能力的企業做出創新,前海征信或許正是最有潛力的一家。
目前,前海征信的合作機構數近1500家,以銀行、P2P平臺和小貸公司、消費金融為主。從前海征信的業務布局來看,其產品體系以貸前、貸中、貸后來布局,包括欺詐類,信用類等幾十款征信產品,為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的風控解決方案。而且,前海征信尤其重視互聯網金融領域,針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況,定制了靈活、完整的產品體系,能滿足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各種不同的風控需求。
然而,創新并不容易。因為銀行業內的征信和風控體系是以大額資產和應收債權為核心的,互聯網領域的征信分析目前更多聚焦在相對小額的消費貸款業務。如何能真正融合二者,還有待破題。
互聯網金融倒逼大數據征信迎頭趕上
中國的大數據征信,被遠遠甩在國外同行身后,這也是央行開始要逐步開放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入資質的動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蓋8.8億人信息,其中僅有3.8億人有信貸記錄。波士頓咨詢近期報告顯示,央行個人征信記錄覆蓋率為35%,即使考慮到中國55%的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個人征信覆蓋率僅61%,遠低于美國92%的覆蓋率。
此外,近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驚人。遍地開花的網絡支付,一夜之間興起的P2P,如火如荼的消費金融,帶來機遇與危機共存的復雜局面。一方面,央行征信中心覆蓋率不足,且收錄的以傳統銀行提供的借貸信息為主;另一方面,網貸領域在經歷開天辟地的發展和變化,互聯網征信,尤其是大數據征信的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
當前,個人征信時代不斷更替,隨著央行征信管理局向各大征信機構下發了《征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以下簡稱《草稿》),對信息采集、信用使用以及征信產品進行了規范。難怪有評論認為,個人征信牌照只差臨門一腳。
一旦牌照正式發布,以內外部大數據和互聯網新技術為依托的個人征信,不僅能進一步深化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內涵,也有望使我國個人征信迎來再一次創新和飛躍,不僅能促進個人征信業務進一步市場化發展,更使信用應用場景從金融服務延伸到生活服務,讓每一個誠信、守信的人,都能享受到擁有好信用帶來的實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