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商報》7月28日報道,蘋果公司的iPhone是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科技產品之一,它開啟了移動通信的新時代。尤其是在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iPhone系列曾被視為黃金標準。然而在蘋果公司不得不應對銷售業績下降之際,華為或小米等中國品牌正迎頭趕上。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發展趨勢的前兆:中國品牌正贏得國際影響力,廉價形象過時了。
中國企業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體現在電信巨頭華為公司身上。華為被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全球化的企業。該公司直到2011年還作為初級設備制造商為客戶貼牌生產智能手機,也就是說不是生產華為自主品牌的手機。
華為因此扮演了當時中國企業典型的角色。作為世界工作臺,中國的生產商都躲在全球品牌后面。智能手機、電視機和空調雖然在中國制造,但卻貼上歐美品牌的標簽進行銷售。沒有品牌,價格便宜,這曾經是中國商品的標準特點。
報道稱,但這已經成為歷史。如今,設計和打造品牌成為很多中國企業的首要目標。其中打前陣的是電子產品和電子商務企業。電視機生產商海信集團今年夏天成為歐洲杯56年歷史上首個中國頂級贊助商。海爾和美的等家電制造商也致力于成為國際品牌。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國際上也變得更加出名。阿里巴巴把它的支付服務系統支付寶帶到了德國商店的付款臺。該集團首先瞄準的是在旅途中想通過智能手機隨心購物的中國游客。從長遠來看,這家電子商務企業也將給歐洲人提供服務。互聯網企業騰訊公司試圖通過聊天軟件微信提高自己的全球威望。搜索服務商百度公司也通過廣告攻勢推進自己的全球擴張。
報道稱,華為是個榜樣:在推出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機5年后,這家位于中國深圳市的企業已經成長為僅次于三星和蘋果的世界第三大手機制造商。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售業績走弱的背景下,華為的銷售額仍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猛增。
報道分析,中國企業的崛起有三個原因:
第一,質量好。中國生產商如今有能力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而國際品牌的優勢在縮小。在提供相同品質的產品方面,中國生產商做得越來越好,這是打動顧客的基本前提。最好的例子是深圳的大疆公司。借助良好的技術,這家中國企業崛起為民用無人機市場的領頭羊。今天,全球售出的無人機有3/4是由中國人制造的。
第二,資金充足。在過去幾年中,這些公司能夠負擔得起耗資巨大的廣告攻勢。智能手機生產商小米公司也支出大量資金用于宣傳,以便為自己的產品在亞洲、美國和歐洲打廣告。
第三,國內市場疲軟。自從中國告別渦輪式增長以來,企業開始扭轉方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仍是一個重要的銷售市場,但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必須更多地著眼于全球市場才能保證長期增長。很多企業都是以新興工業國家為起點,但華為表明,中國企業也可以在歐洲這樣的成熟市場上立足。
這些都給歐洲帶來了影響。“中國制造”逐漸從廉價商標變為優質品牌。電子產品和電子商務公司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消費品生產商可能緊隨其后。歐洲企業必須適應這一點。目前歐洲產品在中國還享有盛名。但如果想要跑贏中國的后起之秀,歐洲企業除了響亮的品牌和良好的質量外,還必須提供更多的東西——既在中國也在歐洲本土市場。因為歐洲的顧客可能很快也將更經常地購買中國品牌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