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信用=財富
“互聯網+”令普惠金融成為可能,這為中國基于互聯網 大數據 的征信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數據和技術正在成為互聯網征信關鍵門檻。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即信用,信用即是財富。大數據征信將會把個人的全部社會行為映射到一紙信用報告上,而此信用報告又將影響到信用主體的生活。
將來一個人可以憑借信用報告上漂亮的分數而順利地求職、貸款買房、出國旅游、租車訂房,也有可能因為信用報告上一個小小的污點而求職無門、貸款被拒。信用報告將會成為每個社會人的一張“信用身份證”。
從世界經驗看,個人有效征信數據90% 產生在信貸領域,90% 使用也是在信貸領域。長久以來,我國征信市場是指央行征信系統,但其主要收集以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的企業和個人信息,截至2015底,該系統收錄自然人8.7億,其中有信貸記 錄的3億人,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近2102萬戶。然而,依然有超過5億多人的征信情況未能納入系統。
隨著普惠金融在中國的推進,如何滿足這沒有征信記錄的5億多人的金融需求,正好成為互聯網大數據征信的市場機會。
簡而言之,一個成功的征信產品的核心關鍵包括三點:
第一是數據源,如果比作做菜的話,就是菜怎么樣。
第二是廚師,如何通過分析與建模,發揮數據最大的威力。
第三是對行業的理解,比如對租車行業不理解,生產的數據產品不一定適應他們的需求。
大數據拼圖
目前,有8家民間征信公司成為首批待驗收企業,這意味著央行開了“半扇門”,讓這些第三方機構均進入大數據征信業務,其扮演的是數據融合,打破數據壁壘的中間人角色。
在這八家征信巨頭之中,真正稱得上是大數據公司的,可能只有阿里、騰訊、平安三家。因為他們的數據來源廣泛豐富,且能把各行各業的數據融合在一起。只有多維的數據交叉,才能精準地刻畫一個人或一個企業,每增加一個維度,數據的價值不是加法,而是乘法般的增長。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他們傳統意義上的數據是面向業務的,對于每一條業務線來說都會有數據的積累。而大數據的價值在于:通過多樣性的數據交互,能夠讓商業產生更大價值甚至顛覆性創新。這個多樣性是指能夠將多種數據連接在一起看,通過彼此之間的關聯和互動讓數據產生商業的價值。
就像早上8點在A路遇到堵車,要發現這個原因,就要搜集與A路相鄰相交的各條路的情況,才能用這些周邊數據驗證A路堵車的原因。
同理,一個征信的新客戶進入業務系統后,他的消費能力、還貸能力,消費喜好,交易場景等等,都需要用不同的交互數據去把他的畫像“拼”出來。以前在數 據分析中只有對個體的線性研究,現在可以通過分析網絡結構和社會關系,通過分析個人行為特征,來預測其違約風險、還貸能力
從某種意義而言,很多公司雖然都說在做大數據,但其實他們只能說是‘多數據’。比如銀行和電商,銀行的數據主要是在存貸、中間業務、匯兌等等;電商主 要是買賣、支付。他們的數據量超級大,但數據類型少。如果只是知道一個人每月消費多少,收入多少,其實并不能準確描述一個人。同樣的,如果只是知道這個 ID的搜索記錄,地圖定位,也不能準確判斷‘他是他’。
目前阿里有大量的購物數據和小商戶交易數據,可以從購物數據中去拼出小商戶的銷售能力、還貸能力;騰訊有大量的社交類數據,可以從社會數據中拼出商家的需求;而前海征信則是其中唯一一家以傳統金融數據為基底、兼整合了新型社會數據的公司。
根據媒體報道 ,前海征信的數據來源包括平安集團各個子公司的數據、合作機構的數據(電信公司、政府機構、交通信息數據、銀聯等)、合作方金融公司數據(如小貸公司、P2P等)以及通過網絡渠道公開獲取的數據。總體上講,前海征信的數據庫相比前兩者更為豐富。
新型社會數據與傳統數據的交叉拼圖,有助于更精確地拼出用戶畫像。
比如2016年初,媒體稱前海征信目前已經整合了傳統金融信貸逾期數據、互聯網金融信貸逾期數據、法院公開老賴名單、交通失信數據,以及攜手住建局打造的住房和建設誠信體系,等于形成了一個跨行業失信信息平臺。
假設某個人客戶想通過某網貸平臺進行貸款,通過查閱該客戶的人行征信信息,平臺可以得知其有較高的收入水平、無車貸無房貸、信用卡還款記錄良好等信用 信息。但是如果加上更多社會數據的交叉對比,就能更好地實現動態風控。比如加上其他P2P平臺以及住房誠信體系的數據,就能通過大數據來偵測申請者的信貸 饑渴程度,以此判斷客戶的風險狀況——比如說,一個總是向小貸公司、典當行借錢,而且曾經長期拖欠工程款、逃稅的包工頭,雖然表面光鮮,但風險是不是可能 更大呢?
百花齊放到數枝獨秀
未來大數據搜集工具,會與各種人們經常使用的可穿戴設備結合,比如手環。只有設備和人天天在一塊,才能時刻搜集人的各種行為特點。用的頻率越高,黏度越大,搜集數據越全面。硬件廠商會越來越多在這方面發力。
從美國的征信市場發展來看,1960年代末美國的征信公司曾一度多達2200家,但隨著行業不斷發展和整合,如今已減少到400家左右。其中,艾可飛 (Equifax)、益百利(Experian)和全聯(Trans Union)三大巨頭便占到了90%的市場份額。
當下中國大數據征信還處于第一階段,即個人征信機構跑馬圈地、百花齊放;而到了第二階段,征信行業可能就會想美國一樣出現大規模并購,最大的兩三家公司將占據市場60%以上份額或者更多,其他幾家共享細分市場。
而目前民間征信發展緩慢的最大障礙是數據壁壘、數據孤島。不同公司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數據,怕被對手利用自己的數據打擊。但未來數據融合是大概率的事。 民間征信公司就是打破數據壁壘的中間人。只有征信公司成為完全的民間第三方,和任何人都不發生沖突。任何人把數據放這里來都是安全的,達到1+1大于3的 效果,才能獲得信任度,才能以嚴謹的行業規范,逐步讓整個社會體會到大數據征信的好處,重視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