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幾千年前《易經》里的這句話就點出了大數據對于預測的價值。
今天我們比過去擁有更多更大的數據,在一些服務領域,甚至已經實現了用數據精確計算風險,比如機場。
近日,眾安保險發布了一款在機場"搖一搖"微信就能買到的航班延誤險。不過,記者在現場應用時發現,這是一款場景受到太多限定的產品,能帶來的保費收入或許有限。
同時,它可能也是一款細思恐極的產品。因為它對大數據的運用維度改變了以往保險產品的設計和精算基礎。
一般的延誤險要提前一天買,但上述微信搖一搖延誤險則不同,它可以在機場現場購買,甚至旅客所乘坐的航班已經延誤了,還可以買。
這款延誤險并不是按照飛機落地時間延誤來賠付,而是按照飛常準(一款能提供飛機延誤智能預報的App)預計起飛時間來賠付。就算實際起飛時間只超過預計起飛時間一秒鐘,旅客也能獲得賠付。
也許有人會問,"預計起飛時間是什么,憑什么我要和它對賭?"預計起飛時間是飛常準推出的一項服務,商旅人士對它并不陌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它查到自己的航班預計起飛時間。
那么,預測起飛時間的依據是什么?它是綜合機場狀況、前序航班情況、天氣情況和空管數據計算出來的、實時變化的動態數據。這背后有民航局數據、飛常準以及航聯經紀的支持。
任何預測都不可能全中,飛常準也是。飛常準首席執行官鄭洪峰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飛常準的預測結果,在正負5分鐘內起飛的準確率是95%。
那么,旅客要賭的就是剩下那5%的出錯率。理性的人可能會說,這個概率太低了,起碼應該50%對50%才公平吧。但是,保險的根本原理是分攤損失,它一實際是把從準點的人身上收到的保費,刨去運營成本之后分攤給沒有準點的人,進行損失彌補。因此,想賺保險公司的錢很難。
對于愿意接受這個賠率的人,在機場等飛機的時候,可以搖一搖微信,花幾塊錢玩玩,如果贏了,最高賠付1000元,最低賠付也能賺個盒飯錢。
大數據出現后,保險公司開始改變以往靠風險定價的維度,引進更多維度來定價,這將改變保險行業的根基。
保險公司需要像科技公司那樣準確預見,還要參與事情的過程,對目標企業進行風險管理,這讓保險更接近它本應該成為的樣子。據了解,飛常準正在通過各種方法降低預測風險,包括和一些機場合作,提高準點率。
對于這類保險產品,玩不玩,選擇權在客戶;而好不好--能否提高效率則是最佳判斷標準。大數據之下,似乎一切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