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戶被判斷為購買能力強,議價能力較弱,那么網站后臺推薦的保險可能更多
在大數據時代,只要上網,你的任何足跡就會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同樣的旅游產品,在不同電腦上,所推薦的保險方案卻千差萬別。
據了解,消費者如果被判斷為購買能力強,議價能力較弱,那么后臺自動推薦的保險種類也可能會更多,且會傾向于保額相對偏大,保費較貴的。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在某在線旅游網站上注意到,同樣的旅游線路,在不同的電腦預訂時,所推薦的意外險并不完全相同。
用手機購買,默認購買的保險為兩份,一份為旅行取消保險,一份為境外旅游險。
而使用一臺很少進行網購的“工作機”購買時,推薦的保險產品卻只有一份取消保險。并且在頁面上無法找到添加旅游意外險的選項,如果把這唯一的旅程取消險取消后,網站會出現一條風險警示,提示“購買保險可以為您的旅途提供意外風險保障”。可是,這一份取消保險,并不能給旅途提供風險保障。此外,作為一款申根旅游的產品,竟然沒有推薦一份簽證必備的境外旅游意外險,也著實讓人驚訝。
而一位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的王小姐,默認的保險方案則是3份。
據王小姐介紹,她經常在網上購物,每個月網購的金額都在3000元以上。“平常沒事的時候,我都會在網上搜搜有沒有什么可買的。”王小姐表示。
給工作機推薦的保險少,給經常網購的推薦的多,旅游網站推薦保險難道是在“看人下菜碟兒”?
《證券日報》記者為此詢問了一位在咨詢公司工作的高先生,他表示,除了險企和網站的合作因素外,推薦差異和價格歧視其實是一種常態。
他表示,如果選擇兩臺電腦,一臺電腦經常購買一些金額較大的產品,并從不使用優惠券;而另一臺電腦則只是購買一些小金額的日用品,或經常使用各種類型的優惠券,一段時間后,兩臺電腦在同一網站購買同一產品時會出現至少幾元的差價,在單品消費時尤為明顯。
旅游保險的推薦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用戶被判斷為購買能力強,議價能力較弱,那么后臺推薦的保險種類可能更多,但會傾向于保額相對偏大,保費較貴的。
而這一現象出現的源頭,則與電腦上一個叫Cookie的東西不無關系。高先生表示,最容易被消費者注意到的是,如果消費者在電商或搜索引擎上搜索每個產品或主題后,可能在瀏覽網頁時會發現彈出的廣告都和之前的搜索相關。
這就是Cookie在起作用。
Cookie可以記錄使用者的很多個人信息,比如其經常訪問哪類網頁,在網頁上停留多久,通常在什么時候上網等等。這些信息初看可能并不起眼,但如果有廣告商集中搜集,就能掌握使用者的上網興趣口味,有時還能推算出收入水平等個人信息。
因此,目前大部分網站都采用跨站跟蹤和Cookie跟蹤等手段收集用戶上網行為數據,并通過分析用戶上網習慣來投放精準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