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們的生活工作都依賴于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可以說,互聯網和信息系統成了人們的基本生活設施。所以,“互聯網+”戰略的提出仿佛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
在“互聯網+”這個巨大的戰略中,互聯網金融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體現。在傳統的業態當中,金融是萬業之首,在互聯網生態環境下,互聯網金融依舊是核心。只是,互聯網金融的風生水起也伴隨著P2P平臺風險的不斷暴露。
好在技術方面已然足夠,我們有了大數據、云計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征信,即第三方采集記錄信用信息,將成為連接人與服務的重要一環,讓有信用的人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服務,獲得更優惠的金融服務。而大數據風控可以顯著降低金融機構的風控成本。
風險控制的核心就是金融信息,而大數據加云計算可以使分析時所使用的信息接近于原始信息的全貌,這是最重要的突破。也許正是因此,馬云甚至將大數據跟石油相提并論,令人在“倒吸一口涼氣”的同時,又有幾分意料之中的感慨。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互聯網時代,風險控制應該是變得比以前更加容易了。
首先,征信信息的來源更加豐富化,如金融信用信息、法院信息、稅務信息等,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跟商業扯得上關系的行為都可以被方便地記錄下來,比如你交個電費,買個手表,甚至看個電影,在網絡生態當中都會留下痕跡。這就使得在控制風險的過程當中,能夠用來分析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實的原貌,而不是某一類型信息當中的某幾個樣本。
其次,這些行為都可以方便地量化,也就是轉化為數據信息。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被分析。因此,不夸張地說,大數據其實就是風險控制的最佳手段。
既然將大數據作為控制風險的最佳手段是源于其信息的全面性和云端化,那么,全面的信息就需要遍布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數據收集端,比如智能家電或者可穿戴設備,而云端化的分析就需要大型的服務平臺。
說白了,硬件軟件缺一不可。然而,再牛的互聯網公司也終究不是全能王,難以“軟硬兼備”。好在,互聯網時代最不難辦的事就是合作。但是,面對重要性堪比石油的大數據,小伙伴們真能一拍即合、愉快玩耍嗎?真能毫無芥蒂地打破各自為戰的界限嗎?
用戶數據意味著未來的市場,小米、阿里、京東、百度都想建設各自的云計算,這些數據如果放到各自的云端就是互聯網公司未來最大的財富,但其他公司難道就甘心將自己收集來的數據拱手相讓、然后將來自己需要使用時說不定還要付費?
大數據風控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不可能每個企業都自己來做全套工作。
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信貸行業已經進入了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時代,因為大的銀行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投入了巨額成本,構建了很強大的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反欺詐的決策引擎,大幅度地提高了風控效率,降低了風控成本,可以規避大量的欺詐風險。而小信貸機構的筆均處理成本高于大機構,風險承受能力也低于大機構。
所以,互聯網金融要進一步健康發展,就必須有統一的大數據風控平臺來進行征信工作。只有這樣,中小金融機構的風控成本才能被明顯降低,讓更多有需求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