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銀行在業內率先推出了供應鏈網絡金融平臺,試圖將線下的信貸服務搬到線上。該行負責人表示,除了“線上銀行”戰略的實施可以降低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大數據運用,客戶資料盡在掌握,可以大大降低風險。試圖通過金融互聯網和數據的整合,疊加出現新效應。
多年來,銀行業的客戶數據、交易數據、管理數據等均呈現爆炸式增長。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滲透到了銀行業的各個環節和角落,這源于經過多年的積累,各大國有銀行、商業銀行、城商行、信用社等已經積累了數以TB和乃至PB的海量數據。
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各大型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每年新生的數據量已經今本都達到100TB以上,大數據對銀行改善服務質量非常有效,銀行也將大數據用于風險的管理,大數據將引發金融業變革。
目前,我國金融業正處在改革和轉型的關鍵時刻,國內眾多銀行不約而同地開始以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數據倉庫等IT技術手段開始實施“網絡化發展戰略”。尤其是大數據將在未來銀行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乃至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業內人士對于互聯網、大數據帶給銀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已有直觀的認識。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分析稱,據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互聯網金融或互聯網銀行業務的成本與傳統銀行的成本之比最高是是1:16到1:6,即同樣的業務辦理,運用互聯網手段等IT手段的成本是傳統方式的1/16到1/6之一,其效益提升顯而易見。麥肯錫的調研分析展現了大數據給銀行也帶來的直觀收益,通過大數據技術,只要利用現有的資料就可以把貸款的份額增加一倍,貸款損失可以減少四分之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度日益緊密。“銀行早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大數據企業’,大數據已經在事實上成為銀行業的重要生產要素,實施大數據戰略勢在必行”,文思海輝商業智能事業部副總裁賈丕星斷言。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文思海輝的金融大數據業務已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其倡導的“智慧金融”理念和解決方案已經在全球500強企業獲得成功實施。賈丕星指出,全球金融業一體化發展的經驗表明,銀行業實施大數據戰略,將獲得五個方方面的收益:一是有利于銀行對于現存數據的處理,提升運營效率;二是能夠有效降低和化解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信貸風險,提升風控能力,大數據將把風險控制向“實時性”這一目標推進;三是更能夠快速創新新興業務和覆蓋新市場,加快創新戰略的實施,比如建立直銷銀行、移動銀行、無人銀行等;四是可以實現精準的營銷部署,通過大數據營銷獲得潛在客戶和綜合金融產品的銷售額;五是可以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構建復合渠道、提升用戶體驗和忠誠度,同時構建VIP客戶的個性化服務,比如微信銀行;六是可以延展經營范圍,擴大規模,從而實現在自身業務之外的供應鏈管理和創新,中信銀行即是一例。
可見,依賴大數據,銀行業將能夠全面擴展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了經營模式的創新和轉型,重新獲得網絡時代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機遇。作為“中介”存在的傳統金融行業“觸網”發展智慧金融成為必然。
身處金融改革中心的大型商業銀行,勢必要面對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和提升運營能力的考驗,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大數據給傳統銀行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學會互聯網思維,分享大數據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