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下,商業智能平臺的應用日漸廣泛,在過去幾年中,很多公司實施了商業智能平臺,大部分都是IT部門所購買。這些BI系統更為高度的集中化,IT部門生成報告,推送到分析師和更多的普通用戶手上。
正因此,很多BI平臺未能充分利用,而且最終成為欠佳的投資,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我們發現雖然分析功能進行了部署,比如參數化報表、聯機分析處理(OLAP),但是這些功能并沒有完全為大多數業務用戶、經理以及分析師所接受,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內容對于很多分析性用例來說都難以使用。
最終,很多企業希望在未來補充或者甚至是替換現有的商業智能平臺。如果你所在的企業正在計劃一項BI投資,下面我們提到的六種常見錯誤可以幫助避免投資失敗。
IT部門或者用戶過度控制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IT部門制定BI平臺購買決策通常而言是不正確的。主要是因為IT部門傾向于關注一些穩定性、可擴展性、安全性這樣的因素,而且廠商的信譽會最小化風險。但是有分析師也指出,另一方面,如果為終端用戶在采購決策中過多的控制也是一項昂貴的錯誤。桌面或者云系統可以幫助業務用戶得到所需的,而且不依賴于IT開發者,但是這種解決方案可能并不安全,因此需要找到一種這種的方式。
忽視用戶BI需求
在投資BI時,企業可能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能將系統的功能同用戶的實際需求相匹配。看起來顯而易見,但是很多商業智能實現卻成為這個基礎錯誤的犧牲品。Gartner的分析師指出,這些系統會消耗企業數百萬的成本,而且有時候只能提供一點或者就沒有提供價值,因為在購買和用戶需求之間存在錯誤的匹配。為了避免這一點,確立用戶具體的功能需求至關重要,而且要確保這些考量包含在所有的BI平臺決策下。用戶需要互動式的報告,但通常只能生成靜態的報告,或者當下的功能不夠復雜或者過于復雜。
低估培訓成本
很多企業將其商業智能預算用在軟件許可證上,并對用戶進行為期兩周的培訓。然而,現在的BI系統非常負載,需要提供更多的培訓,才能夠從這個系統中獲益。建議進行足夠且持續性的培訓,以便用戶能夠真正知道如何使用這個系統,企業應該高亮標出一些BI的性能,或者提供一些在線的視頻等等。
忽視未來商業智能需求
Gartner介紹,最近,大約30%的企業已經計劃使用基于云的BI平臺。這個數字現在已經超過了45%。這意味著即使選擇了尚未提供基于云的產品的商業智能供應商,至少其未來發展規劃中應該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因為這會是企業未來的需求方向。當然云計算也并非未來需要考慮的唯一事情。還要考慮如何讓復雜的分析變得更加容易,如何實現互動式的發現,從而自動偵測,這些內容都需要在所選的BI提供商的路線圖中得到解答。
嘗試單打獨斗
商業智能主要是關于數據分析的,而且如果企業計劃從多個廠商訪問數據,那么就不要低估這個任務。訪問數據并不容易,不僅僅是訪問數據庫,還需要理解元數據,以及這數據如何分布。典型的BI平臺中,無法實現開箱即用,因此需要雇傭專門的系統集成商,而且要花很多錢在專業服務上。如果嘗試自己集成這些系統,而且還沒有有效的內部知識的話,風險就會延遲出現,而且成本不斷上升,最終終端用戶可能無法從這個系統中獲取任何價值。
回避BI來節省成本
據悉大約80%的業務分析都采用簡單的工具來實現。這樣做的確有很多好處,比如簡單、便宜且非常快速。但是非專業的BI工具也有很多缺點,只能分析GB級別的數據,無法實現TB級別的數據分析,而且會導致數據表的孤島,沒法就相同的問題給出一致的答案。更糟糕的是,還會導致安全和操作風險。因為企業沒有辦法限制誰可以訪問這些數據,可以用這些數據做什么。如果這些數據或者公式是錯誤的,就會提供錯誤的信息,最終將會導致巨大的問題。
D1Net評論:
在進行BI投資過程中,需規避以上幾大錯誤,否則會造成BI投資的失敗,當然,在大數據時代下,影響BI投資的因素很多,除以上幾點因素之外,還有很多錯誤需要規避,正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BI投資一定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