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拙作《后微信時代的社交困境》發表后,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肯定,這讓我受寵若驚。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還有的朋友批評結尾處的幾段寫得不好,邏輯混亂,關于這點我并不否認。在結尾處,我下了一些論斷,卻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造成了大家的誤解,是我的一個失誤。在此,我覺得有責任將上篇文字中沒有解釋清楚的地方,拿來說明一下,并做一些補充。
在《后微信》一文中,我提到“優秀的社交軟件應該秉持‘去中心化’的原則,讓人們在平等交流的狀態下,通過對彼此價值觀的認同而建立新的關系鏈。”這點讓一些朋友產生了誤解,認為這樣的去中心化,是在抹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強行制造平等。其實,不是這樣的。
去中心化是一個前置條件,去的是人在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屬性,營造一個通過表達的內容來定義人的氛圍。讓大家把關注的點從“人”轉移到人所表達的內容。當然了,這也并非是讓大家只關注內容,不去關注人,而是先關注內容,再關注人,這其實是在制造一個重新認識人的過程。
我曾有幸拜讀過原研哉大師的一本大作《設計中的設計》,他在此書中提到了一個“Re-design”的概念:
“下定義或者以文字記敘下來,并不能成為了解,而是將已知的東西未知化后,嘗試挑戰其真實性,才能對其更深入的了解。”
——原研哉
而去中心化的動作,就是這個“未知化”的過程,這種“未知化”為的是更加深入的了解。舉個例子微博女王姚晨(姚晨本人及其粉絲見諒),如果大家只是奔著她大明星的名頭而去關注她,難免會受限于一種自以為了解的了解,在淺層次的了解上止步不前。
關系鏈的建立,是需要通過不斷的了解,不斷的深入才能夠去鞏固與形成的。所以,在這之前的去中心化動作,即是拋去既有認知,打破思維定式的過程。只有通過這個過程,建立的認識才是真正的認識,而這個真正的認識,才能夠有效地去推進這條關系鏈的建立。因此,我們應該理解去中心化的本質,以及它的目的,而不要被其表面的一些現象所迷惑。
我所希望的社交中心化,不是讓一些全知全能的公知跳出來指導人們的方方面面
社交關系鏈的建立,必然伴隨著一些節點的產生,也就是所謂的中心化。這樣的中心化,我是認可的。這種中心化,不僅能夠幫助處于這個節點上的人去表達他的思想,更能讓那些關注他的人得到符合他們審美趣味的信息。這種區別,可以簡單理解為明星明星與草根明星。
但仔細分析,也不盡然如此。草根明星何嘗不是另一種明星,這種中心化所完成的造星運動,難免也會停留于一些淺層次的思考。
我所希望的社交中心化,是一種人人都有掌握話語權的機會,人人都值得被關注,人人都是中心的一種社交。他需要的不是大明星,而是每個垂直領域的大觸,或許這個大觸在另一個領域或者是在主流社會中是被定義為廢柴的那個家伙,而不是讓一些全知全能的公知跳出來指導人們的方方面面。這可以稱之為多元化,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每個人都有他的閃光點,而這每一個閃光點,都有被值得被另一個人所發現。這樣的氛圍,形成的是一種多中心化,多價值觀的多元社會,它需要的是一種包容,而這種包容,來自于平臺管理者秉持一種不去判斷價值的價值觀。這也是我反感那些過分強調運營,忽視產品邏輯,內容依靠編輯,而不是用戶的社交平臺的原因。
去中心化,是為了分眾,是為了在那條長長的尾巴上展現出更多的精彩
它或許是一張小眾的CD,一本晦澀的小說,一部難懂的電影,一個在某一領域滔滔不絕卻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但放眼望去,我們的主流社交平臺的管理者們,還是在通過一些點擊榜、熱榜、大V推薦來進行信息再組織的。這樣的再組織,豈不是從原則上否定了去中心化。這種去中心化,又反中心化的中心化路徑,不僅得不到去中心化的好處,反而讓人們開始懷疑去中心化的思路是否正確,南轅北轍,緣木求魚,自然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理解這一層,不僅要明白為何去中心化,更要明白如何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勝利果實的基礎上中心化。這不是理論方向的問題,而是方式方法的問題。這不是要不要去中心化的問題,也不是要不要中心化的問題,而是在去中心化之后,如何中心化的問題,也即是我反復強調的碎片化信息的再組織問題。
所以有的朋友說,人本身的差異性決定了二者(去中心化社交與中心化社交)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歸宿,我是不同意的,這種論斷忽視了環境因素、語境因素。退一萬步來講,如果真如這位朋友所言,那這個社交軟件存在的意義又在哪里呢?社交又體現在哪里呢?我們不應該通過錯誤的方式方法所帶來的結果來否定理論,再否定之前,先捫心自問是否已經把理論搞懂了。
還有的朋友說,社交無非兩類,以人為導向的社交和以內容為導向的社交。對此,我是不同意的。因為所有的社交都是以人為導向的。何來以內容為導向的社交,內容會社交么?內容只是社交的方式,主體是人,而且也會一直是人,因為只有人才會有社交的需求。至于內容,只是達成這種社交的媒介、方式、方法而已。這就像,有人通過觀看動漫發彈幕來社交,有人通過KTV唱歌來社交,有人通過足球運動來社交,有人通過酒桌吃飯來社交,如此而已。
去中心化的本質是去權威?我認可這一點,但也不完全認可。去權威只是去中心化的一個附帶效果,更重要的是去既有認知,去建立另一個價值體系。而這個價值體系也并非建立在社交平臺之上,而是建立于每個人的心中。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一份表達,自然也尊重每一個判斷。相信群眾,擁抱多元化。
還有的朋友說,自由表達不是每個社交軟件都可以完成的么?說這句話的朋友是在懷疑,是否有必要通過去中心化來建立一個平等交流的體系,讓人們來自由表達。這位朋友或許覺得,這個去中心化的過程,有點多此一舉,人們的自由表達根本不借重于此。對此,我是不認同的。平等是自由表達的基礎,不這樣認為的人或許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沒有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對這個社交平臺來說就是個路人甲,那他自然可以自由的表達。這里的平等,更多的是為那些非路人甲的名人們所準備的。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現象,為什么大家喜歡的歌星,在微博上總是發一些自拍照,為什么喜歡的作家,在微博上總是發一些美食圖片。怎么不唱歌了,不寫書了?種種現象,不難理解。還不是為了保持自己在人們心中的既有認知,娛樂明星們好不容易公關出的演藝形象,自然要小心駛得萬年船。
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他們的微博仿佛患上了失語癥,從而也失去了更加自我的表達。就像馬化騰不會在自己的微博里像我這樣吐槽微信的關系鏈難以拓展一樣,說到底,就是因為這樣做會對他們造成一種確實的沖突。要都像我這樣隨隨便便,那明天股價跌不跌,粉絲哭不哭,以后演的電影還賣不賣。
而若去中心化建立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呢?這不僅對普羅大眾有益,他們獲得了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表達權的平權,大明星們也得到了自由發聲的自由。這就是我所表達的那種平等所帶來的自由。
以上,便是我針對上次沒能充分討論的問題的一個回答。希望對此有自己看法的朋友批評指正,在此,謝謝你們的關注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