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消息,知名IT評論人康斯坦丁昨天晚上發表了名為《偽命題,虛擬運營商前途未卜》的博文,他認為,虛擬運營商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但不會打破現有電信格局的壟斷局面,卻能幫助傳統運營商延伸渠道觸角、擴大受眾面,拓展新用戶等等。
對于傳統電信業和虛擬與虛擬運營商的關系,康斯坦丁以朱由檢的大明王朝和李自成、吳三桂等人的關系做比喻,認為虛擬運營商雖然有大批普通消費者的支持,但是前途依舊坎坷,必須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虛擬運營商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民間資本終于能進入被壟斷的基礎電信業了。但牌照就像是一只緊箍咒,牢牢地控制著民營資本。工信部規定,要想通過審核獲取牌照,民營資本首先要與運營商簽訂協議,于是一個偉大的偽命題誕生了:壟斷者挑選了一批競爭者,目的是打破自己的壟斷地位。虛擬運營商雖然能培植自有品牌,但短時間內肯定無法獲得定價話語權。
偽命題的存在,讓虛擬運營商的定價權名存實亡。虛擬運營商雖然沒有打破壟斷的能力,但卻有著豐富市場的巨大潛力,這種潛力不僅包括轉售業務渠道上,更重要的是,民營資本的進入,也會帶來大量的民營智慧。在這個“客戶體驗”為王的時代,每一個創意都價值連城。傳統運營商繼續賺取壟斷利潤,虛擬合作者則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這估計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供應方案了。
虛擬運營商短時間內基本上沒有盈利能力,而要做長期的品牌帖培植,則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企業對于牌照的趨之若鶩,有很大程度上將其視為一種稀缺資源,牌照還沒有明顯的變現能力,虛擬運營商只是做了一次風險投資。
虛擬運營商不會打破現有電信格局的壟斷局面,而且一些企業各懷鬼胎,可能完全背離中央文件的精神原則,但它們的出現,卻能幫助傳統運營商延伸渠道觸角、擴大受眾面,拓展新用戶等等。當然,如果虛擬運營商能夠有足夠的資本做支撐,長期培植品牌,一旦獲取較高的知名度和客戶黏性,說不定會順帶引發一場革命,正如,微信5.0給運營商們的那一記悶棍。
康斯坦丁博客全文:
偽命題,虛擬運營商前途未卜
何為虛擬運營商?顯然,這個概念在中國還是個新鮮事物,它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誘惑了一大堆的小伙伴,也引起了電信大佬的恐慌。干掉壟斷者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更有激進主義者認為,傳統電信業的江山可能會因為這個新概念的出現,而變得搖搖欲墜,品牌含金量、客戶分流、資費大跨度調整…都成為時下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從種種跡象來看,虛擬運營商要想主導電信革命,實力還未達標,時機也未成熟,或者說,這些小家伙們短期內只能淪為IT大佬們的馬仔,幫著批發批發業務罷了。
如果把傳統電信業比作朱由檢的大明王朝,那么,虛擬運營商則更像是李自成、吳三桂,這些人雖然驍勇善戰,手握重兵,但終因血統、體制、和女人問題,無法建立真正的王朝。
目前,全球共有1100多家虛擬運營商。據Informa Telecoms &Media數據顯示,預計到2015年,全球虛擬運營商用戶數將達到1.86億,占比2.6%。2012年,中國電信業收入9833億元,按照國際市場1.8%的虛擬市場占有率來算,中國理論上存在大約180億元的規模。正是這個拉風的數字,讓虛擬運營商的概念迅速蔓延,眾多巨頭包括蘇寧、國美等都躍躍欲試,大批普通消費者則高呼萬歲、打破壟斷,正如李自成帶來的“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盛況。但如前文所述,筆者不認為,虛擬運營商將會迎來春天,反倒是一路荊棘,前方盡是坎坷路,他們要想成功突圍,必須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可即便如此,小伙伴們還要寄希望于電信大佬能放棄壟斷,這不是扯淡嗎?
偽命題,馬仔豈能打破壟斷?
虛擬運營商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第一個魅惑的話題就是:民間資本終于能進入基礎電信業了。在這個壟斷到操蛋的行業,消費者每天都在期盼有救世主來打破壟斷、拯救蒼生,但凡有一點的風吹草動,都會有一大批屌絲,集體做一個春夢;莫說虛擬運營商,連一些OTT服務都讓人充滿幻想。
事實上,早在2012年6月,工信部曾發放一個名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的文件,非常大度地允許民營資本可進入電信業的8個重點領域,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的方式進入基礎電信市場。隨后,每隔2個月就會有一份名字冗長的《意見》或者《方案》文件,來撩撥民間資本的神經。雖然每一次的文件,都讓民營資本更靠近基礎電信領域,但卻沒有實質性地進展。牌照就像是一只緊箍咒,牢牢地控制著民營資本。工信部規定,要想通過審核獲取牌照,民營資本首先要與運營商簽訂協議,于是一個偉大的偽命題誕生了:壟斷者挑選了一批競爭者,目的是打破自己的壟斷地位。
有這個偽命題做基礎,虛擬運營商甚至都沒能將傳統電信大佬驚出一身冷汗,而對于申請人的資格,這些大佬們還要求:民間資本占公司資本比例不低于50%,且單一最大股東是民間資本的公司。直接把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拒之門外,摧枯拉朽、干凈利落,又一點都不要臉。
自古以來,電信業就是中國的一塊重要國庫,移動、聯通和電信聯手保持著9000多億元的市場,雖然內部亂斗,戰火不斷,但聯盟戰線卻始終牢不可破。而且按照工信部的定義,虛擬運營商又稱轉售業務商,也就是批發商,他們從運營商處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并銷售給最終用戶,也即虛擬小伙伴們以自主品牌、優惠的價格和市場策略,幫助電信大佬銷售電話卡、短信包和其他數據業務。從這個角度看,虛擬運營商的存在感,簡直就是馬仔一般,雖然能培植自有品牌,但短時間內肯定無法獲得定價話語權,更尷尬的是,一旦他們是把臟活累活全都干了,大佬們就能騰出時間搞技術創新、管理優化或者市場推廣了,當然,控制轉售商的能力也會更強。
低資費不再是殺手锏
偽命題的存在,讓虛擬運營商的定價權名存實亡。短期內,這些小伙伴們難逃批發商的角色。因傳統運營商要顧及合作者們的競爭能力,不太可能真正地以“批發價”把電信業務轉售給虛擬運營商。而且,虛擬運營商要培育品牌、市場推廣,前期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所以,偽命題+成本投入,并不能改變壟斷的本質,同理,資費也不會出現大幅度下降,更何況降低自費根本不是虛擬運營商存在的意義,他們更應著眼于價格意識淡薄的中產階級。
虛擬運營商沒有打破壟斷的能力,但卻有著豐富市場的巨大潛力,這種潛力不僅包括轉售業務渠道上,更重要的是,民營資本的進入,也會帶來大量的民營智慧。在這個“客戶體驗”為王的時代,每一個創意都價值連城。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常年上演價格戰,他們在低端人群的資費已經跌入谷底。據相關數據顯示,聯通的2G ARPU值是41元/月,移動的全網ARPU則是75元/月(包括全球通高端客戶),從這兩個數字看,低端人群的資費已然沒有降價空間;此外,銷售渠道方面,移動、聯通和電信基本上都認識校長等領導,捆綁銷售摧枯拉朽,無往不利。于是,留給虛擬運營商的重要空間,就只剩注重客戶服務的中端人群,這不僅是傳統運營商最難啃的骨頭,也是未來兵家必爭之地。好在,傳統運營商在提供創新服務方面,還沒有形成壟斷級的優勢,坦白點講,因天生的傲慢,他們在客戶體驗上做得非常垃圾。
傳統運營商繼續賺取壟斷利潤,虛擬合作者則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這估計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供應方案了。
虛擬運營商各懷鬼胎?
如前文所述,虛擬運營商短時間內基本上沒有盈利能力,而要做長期的品牌帖培植,則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他們不用自建基礎網絡,但需要建立自己的服務網、計費系統、營銷體系,這都需要相當地投入,更尷尬的是,這也只是基礎性建設,更重要的投入,則是去支撐提高客戶體驗的創意。縱觀潛在的資質企業,不是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就是已經陷入虧損的衰弱巨頭,誰又有足夠的勇氣與毅力,去和壟斷者賭一賭明天呢?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企業對于牌照的趨之若鶩,有很大程度上將其視為一種稀缺資源,或祭出“買電器送話費”的促銷手段;或作為資本運作的籌碼。這種伎倆就好像,把老百姓對房子的剛性需求,轉化為永遠上漲的價格,把一種生活必需品,轉化為一種商品,從而攫取巨額利潤。唯一不同的是,牌照還沒有明顯的變現能力,虛擬運營商只是做了一次風險投資罷了。
誠然,虛擬運營商不會打破現有電信格局的壟斷局面,而且一些企業各懷鬼胎,可能完全背離中央文件的精神原則,但它們的出現,卻能幫助傳統運營商延伸渠道觸角、擴大受眾面,拓展新用戶等等。當然,如果虛擬運營商能夠有足夠的資本做支撐,長期培植品牌,一旦獲取較高的知名度和客戶黏性,說不定會順帶引發一場革命,正如,微信5.0給運營商們的那一記悶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