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智聯招聘旗下高端職場招聘平臺智聯卓聘,即將在近期推出一款職場社交應用產品——卓聘聊聊。據內部人士透露,此職場社交產品可以讓獵頭與用戶在線完成點對點地溝通,產品形式上類似于淘寶中的阿里旺旺。行業人士分析,如果智聯卓聘這款產品真的可以如期上線,勢必會改寫職場社交行業未來的行業發展,重組未來網絡招聘行業的格局,智聯卓聘同時將成為首家將社交產品引入網絡招聘的平臺。
網絡招聘在國內的發展幾經周折,從三大傳統招聘網站定局到垂直社交如日中天,再到職場社交初露端倪,網絡招聘在產品形式上已經迭代到了3.0時代。彼時的傳統招聘擁有最大的市場與用戶群,此時的網絡招聘已然形成四大格局。但是,不同的產品形式及不同的商業模式,最終要做的其實仍舊是“招聘的那點事兒”。
“職場社交”在中國一直被某些人看作是偽命題。有人將問題歸結到國人是否需要職場社交的問題上,有人則將目光鎖定到職場社交的用戶群體上。無論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國內的職場社交已經走完了三個階段,一大波職場社交應用隨之出現并各自積累了相當一部分用戶。而就在職場社交萎靡不振的時候,linkedin的入華,使得整個職場社交行業連同資本都熱了起來。然而,一直以來,職場社交有一個致命的短板:他們并沒有職場的招聘執照!
那么,問題來了:沒有招聘的職場社交能夠走多遠?此次智聯卓聘對職場社交領域的挺進又會對格局帶來哪些影響?能否在職場社交行業也搶得一杯羮?
四大格局成型 新型招聘發展迅猛
2013年以前的網絡招聘基本是不溫不火的狀態,但即便如此仍舊有很多商家紛紛進入,市場不能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迎來了一次洗牌。小商家們不斷死去,脫胎于美國Monster的三大傳統招聘網站智聯招聘、前程無憂及中華英才網在多年摸爬滾打中奠定了地位。只是,中華英才最終沒能逃脫被58同城收購的命運,以58同城為代表的地方生活類網站也成為網絡招聘的市場主角之一。
但是這些全職業類的泛招聘更像是報紙招聘板塊的線上版,毫無新意。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位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垂直細分的招聘因此而生。專注于投資、金融、電商等各領域的垂直招聘,在2014年政府號召的“全民創業”行動中大放異彩。越來越多的基于互聯網創業的項目對網絡招聘有著天生的信任感,因為其大部分員工都是通過網絡招聘或者推薦獲得。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也出現了職場社交,職場社交的功能不只是為了滿足職場人士的交流,更多的是在于為各企業推薦更優的人才,可以說職場社交是網絡招聘更新的模式。
至此,網絡招聘形成傳統招聘、地方生活、垂直招聘以及職場社交的四大格局,并且都有垂直化、個性化以及社交化的發展趨勢。幾大格局在市場份額方面仍舊以老牌傳統招聘為大,但是更適合移動互聯時代垂直招聘及職場社交表現除了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地方生活類的網絡招聘也在持續探索與發力,市場格局正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職場社交在中國 市場熱但難得用戶肯定
應該說代表網絡招聘3.0模式的職場社交軟件LinkedIn入華,再次激活了國內職場社交市場。在LinkedIn還沒有怎么發聲的情況下,以脈脈、天際網為代表的職場社交應用就輪番上陣大肆宣傳造勢,真是應了那個“鯰魚效應”。危機感向來是國人前行的原動力,面對職場社交的兄弟應用著實沒有辦法,面對“入侵者”還能不同仇敵愾嗎?另一個收獲是,在LinkedIn入華以后,職場社交也成為資本市場的關注點。他們認為LinkedIn有可能成為未來的Uber,所以四處尋找著中國的LinkedIn。有資本涌入的資本社交,自然也就發展的更快了,也就不斷的出現A輪與B輪融資。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其實大部分外來的和尚都得先入鄉隨俗才能再念外國真經,因此剛入中國的LinkedIn或多或少表現出了的水土不服的一方面。職場社交就是從熟人社交的市場中搶用戶,短時間內吸引了大批感興趣的人,當這種體驗過去之后,仍會回流到熟人社交,而那些職場社交的死忠用戶也是一手職業產品一手拿著微信,工作生活交流還是離不開微信。外來linkedin為了適應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不得不重塑了“領英”。而回歸到根本,國人究竟需不需要職場社交,一直都是業界在爭論的問題。
職場社交存在的問題 無招聘執照成短板
以Linkedin、脈脈等為代表的職場社交平臺,對職場人而言,作為職場社交,他們是成功的,但作為商業模式,就有些捉肘見襟了。很多人都在職場社交里面玩匿名猜測玩的不亦樂乎,也有很多人經常在里面發些報料,職場社交成為職場人士挖內幕、侃段子、找報料的地方,對于招聘、獵聘等之類的功能則很少嘗試。職場社交是個撒氣罵街的地方,而不是體現用戶優秀能力的地方。所有的職場社交對于社交的把握都比較到位,組織社交活動也比較在行,但是職場社交的定位決定其不可能擁有太大用戶量,即便是社交功能再強大,也比不上微信與陌陌。
還有一個問題,為國人所熱衷炒作的職業社交“微創新”,事實上有不少的問題:首先是在產品功能及特色上的套用會造成大量產品的雷同,使得用戶在體驗上沒有多少差異化;其次,功能相似度太高讓這些社交軟件陷入砸錢推廣的怪圈,不做廣告不搞地推就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產品雖然能“照葫蘆畫瓢”,商業模式卻不能照搬,因為成熟的商業模式是依靠企業自身資源、戰略以及產品相結合探索出來的,眾多的企業照搬同一商業模式顯然是不可能都成功的,也是在市場競爭法則所不允許的。而創新,也應該是對用戶調研結果的實現,而不是一廂情愿的設想,線上的認識人沒有太大的價值意義。
另一個方面,職場社交的定位商業變現模式為職場招聘,但是當前職場社交項目都不具備職場招聘的執照,這個短板暫時限制了職場社交的進一步拓展。這意味著職場社交針對招聘方向的產品無法滿足用戶的現實需求,發展前景堪憂。這個問題應該歸結為職場社交是否屬于網絡招聘市場這個問題上,職場社交應該算是一個純社交應用還是屬于網絡招聘產品的拓展,兩者是有不同意義的。前者只是一個面向招聘市場用戶群的應用,后者則很可能是網絡招聘商家的一個配套服務產品。
若網絡招聘推職場社交 能否分羹一杯?
職場社交短期內無法通過職場招聘來實現商業模式上的變現,但是可以聯合網絡招聘商家來做產業鏈上的布局,將用戶導入網絡招聘平臺實現招聘變現。當然,網絡招聘也可以通過資本的方式并購某一家,或者是自己搭建一個職場社交平臺來完善自己的招聘生態。在偉哥看來,職場社交應用更像是網絡招聘服務的衍生品。通過招聘平臺入職的用戶在職場社交應用上交流,是自然而然的事,同時應用也可以成為招聘平臺與用戶交流的工具。而職場社交可以探索多種商業模式,但若想走網絡招聘的路子,則非要拿到招聘執照才可以。
網絡招聘與職場社交一衣帶水,具備招聘能力的職場社交定能在職場社交行業分一杯羮。順勢思維,如果作為新興高端職場招聘之首的智聯卓聘推出社交產品,那行業中其它的競爭對手也自然不會示弱。也許不久之后,職場社交或成網絡招聘的“標配”。同時,網絡招聘旗下的職場社交將具備更強的能力征戰市場,職場社交行業將面臨進一步的洗牌。
當前而言,國內切入職場社交的商家有很多,既有蜂擁而至的移動APP創業入局者,也有打著垂直細分社交旗號,還有因為職業社交需求而進入該領域的。總體來看,這些商家都是以社交為主,繼而圍繞社交衍生出一些興趣、部落、社區等雷同的功能。
這些重社交的項目,短板在于沒有招聘、求職以及人力資源大數據。如此來看,接下來如智聯卓聘等專注于人力資源服務的商家入局職場社交,將會以資源及經驗等優勢給之前那些職業社交造成很大的壓力。而職業社交與網絡招聘,卻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就意味著,注定網絡招聘會在職業社交領域分一碗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