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依曼是一個線上寫作孵化平臺的運營人員,當她在朋友圈里呼吁“微信群真是用夠了,換個陣地,一起寫乎”時,“寫乎”這個剛在“小密圈”成立8天的圈子已經有超過100位“鐵桿粉絲”,入圈門檻是299元。
和她一樣想法的,還有一些微信公眾號上的知識網紅以及喜馬拉雅上的主講人。通常他們會建一個微信讀者群來和自己的粉絲交流,但這體驗并不美好。隨意輸出的對話、表情、甚至紅包、廣告造成了交流的困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則淹沒在信息洪流里。
這正是小密圈想要解決的痛點。
小密圈是一個酷似朋友圈的社群工具產品,從解決公眾號封閉屬性和社群運營開放互動的矛盾點出發,幫助內容創作者“做高品質社群,實現知識變現”。
在知識付費的大潮下,小密圈這樣為自媒體從業者提供技術支撐與社群運營服務的產品開始展露頭角,它們隱藏在公眾號背后,正試圖為你關注的大V解決變現難題。
先于微信的變現工具
小密圈的創始人吳魯加擁有十五年的信息安全行業經驗,2014年底,他放棄了自己熟悉的領域,轉向了移動互聯網創業。嘗試的幾個方向數據都不理想,直到去年8月小密圈的付費版本上線,終于激起了一點水花。
“這次明顯感覺到了不同,以前是我們推著用戶來試,現在是用戶在推著我們往前走。”已經有幾千個小密圈用戶加了吳魯加的微信,主動和他討論產品的相關問題。
從形態上看,小密圈身上有很多社交產品的影子。當你加入一個圈子,你就能看到圈里人的動態。頁面上端設置了三個功能鍵,分別是發表、提問和精華。你可以像在朋友圈發狀態那樣在圈子里發布主題,對那些你感興趣的內容,你可以贊賞和分享。你甚至可以向圈主提問,回答將在圈子里公開可見。
和微信群相比,小密圈有一系列適合組織知識社群的特點,比如無需注冊;文件、鏈接永久存儲,便于內容沉淀;允許發布者給消息分類貼標簽;半開放式的空間,用戶可以在不互相添加好友的情況下私聊。
更重要的是圈主可以設置入圈收費金額,在微信開啟付費閱讀之前,為內容創業者提供了一種直接的變現方式。
這也是小密圈短期內唯一的盈利模式,它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對付費圈主收取的5%手續費。
目前,小密圈上收費的圈子、需要審核的圈子各占25%,免費的圈子占50%,其中40%是為了測試所建的無效圈子。
吳魯加認為,除了讓內容創業者賺到錢,收費的邏輯還有,“通過付費可以過濾一部分人,留下的相對來說是更忠實的用戶”。
小密圈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小密圈的注冊用戶約20萬人,圈子有1萬多個。截至目前,注冊用戶已經超過50萬,活躍圈子有2000多個,七日里三天活躍的用戶也有5萬多。與此同時,小密圈也發展成了一個20人左右的團隊。
這些不斷增長的數據給了吳魯加信心。
草根也能變現?
知識付費是過去一年的時髦話題。2016年,分答、得到、喜馬拉雅、知乎,都推出了各種形態的付費產品,就在這周,豆瓣也不甘寂寞地推出了自帶文藝風的“豆瓣時間”。
盡管小密圈上活躍著小道消息馮大輝、錘子科技前研發總監池建強等數百位有影響力的人,和很多網羅大V的平臺相比,小密圈更想為內容創業大潮中的“草根創作者”服務,也希望能通過社區模式,改變“一個人在上面講,下面全在聽”的范式。
比起微信群和QQ群,小密圈更像一個移動端的論壇,圈主就像論壇里兢兢業業的版主。除了編輯發布主題外,圈主每天還要花費時間去維護圈子,與成員互動交流,還享有成員審批、刪帖拉黑的權限,文件是否能傳播、是否能轉發朋友圈也由圈主決定。
但人們為什么愿意花錢加入一個普通人的圈子?換句話說,付費入群能給用戶帶來怎樣的價值?
吳魯加相信,在小密圈上,只要愿意提供你的知識、更定制化的服務,即使是小V或者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掙到錢。
他舉了一個老師在小密圈輔導功課的例子。這是一個一直想辦培訓班卻受困于各種花費的小鎮英語老師。注冊了小密圈后,她開始在圈子里講題、教寫作文,解答英語相關的問題,自己的學生免費,學生覺得有效果就推薦給了周圍的朋友,慢慢地小鎮上想學英語的人都加了進來。兩個多月時間,這位老師掙了一萬多。
針對知識付費,“四十二章經”的創始人曲凱和新媒體觀察者魏武揮近來也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單純的輕知識很難帶來穩定的盈利,還是那些可以稱之為“課程”的東西容易收費。即使是草根,也要在一個領域中比較專業,能夠輸出一套成體系的東西。
但培訓、課程畢竟不是主流。圈子“寫乎”也并不教授課程,而是定位于強調“浸染寫作文化”的交流閱讀社群。
為什么愿意付費?“寫乎”的成員吳昕騏給出了這樣理由,“社群分享或許缺乏系統性,但多個話題同時進行也能帶來思維上的啟發。另外,我也比較看重里面一些共同參與的活動,比如同題寫作。”平時,他也喜歡為一些契合個人口味的知識產品買單,像是許知遠的單讀和吳曉波頻道。
可愿意花這個錢的畢竟是少數。還是有很多人對這款產品以及付費入群的模式抱有懷疑,在被問到是否用過小密圈時,從事編劇工作的葉端好奇道,“圈子里真的有東西嗎?人多嗎?”她曾經在QQ上搜到過收費的行業群,但從未為此付費。
即便是付費,人們還是更愿意為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買單。甚至名人的朋友圈都可以成為訂閱的內容。在“貴圈”這個APP上,用戶每個月花1-99元,就可以訂閱那些入駐了貴圈的網紅大V的微信朋友圈。
在移動互聯網觀察者馬繼華看來,當前的很多內容付費產品思路上有所差別,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看人不看內容。“特定的行業,比如理財、收藏等強信息需求領域,也是能賺到錢的。但這無法普及,玩到一定程度后還是只剩下頂層的人。”
小密圈現有的功能設計也并不那么適合普通用戶積累影響力。吳魯加相信,基于你關注的人加入圈子,用戶的粘性才足夠高,因此,小密圈還沒有設置能讓用戶找到新圈子的“發現”功能,短期內也不會做類似的推薦。那就是說,如果你身邊沒有人使用小密圈,你即使下載了APP也沒用,因為你根本找不到圈子。
不敢邁開步子的原因或許還在于因用戶管理失控而導致論壇衰微的前車之鑒。以天涯為例,初期確實有著高質量的內容沉淀,但大量新用戶涌入后,內容變得良莠不齊,天涯沒有重視,導致優質用戶流失。
小密圈能改變這種現象嗎?吳魯加也不確定,“小密圈的用戶規模如果再上一個臺階,會不會也變成那樣?”
“夾縫”中求生
無論如何,這個前景不明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競爭者。最近一個小密圈的用戶給吳魯加轉發了一篇文章,《鐵桿粉的私密圈,你加入了嗎》。這篇文章來自于一個叫做“微貝微社區”的公號。
這是一個和小密圈類似的內嵌于微信公眾號的社區產品,為自媒體提供微信社區解決方案。公號上的認證說明顯示,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在最近的一篇公號文章里,微貝微社區稱已經吸引超5萬公眾號入駐到社區。就在上個月,微貝微社區也推出了“付費入圈”。小密圈的宗旨是“連接一千個鐵桿粉絲”,微貝粉絲圈則要做“專屬于鐵桿粉的朋友圈”。
這個雖小但似有一線生機的“夾縫”,成為一些創業公司瞄準的市場。特別是當知識付費成為熱點后,更為市場提供了一個新風口。
這個賽道上起步的,還有騰訊系創業團隊的小鵝通。小鵝通致力于把公眾號建造成一個具備多元收費體系的聚合型平臺,一站式解決內容變現、付費轉化、用戶分析、社群運營四大痛點。
簡單來說,這款工具可以對接微信公號后臺,幫你豐富公號的功能,比如支持音頻、直播、圖文、付費問答、付費社群等內容形式,還可以實現基于知識付費創造的一鍵式購買。
吳曉波頻道的會員業務就是來自他們的服務,并在去年9月參與了小鵝通的天使輪投資。截至今年2月16日,小鵝通已經接入了吳曉波頻道、十點讀書、張德芬空間等1000+自媒體。
除此之外,在更偏向于課程培訓的細分領域,還活躍著荔枝微課、千聊Live等專屬工具型產品。
去年3月推出的千聊Live號稱是基于微信最好用的免費直播工具,目前每日活躍用戶已達百萬級,公眾號粉絲數達到700萬,擁有超30萬位講師,7000多個公眾號捆綁其直播間。上個月,千聊剛拿到了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此前,它手中就已經握有來自聯基金等機構的A輪融資。
“市場還很大,我們不怕來自創業公司的競爭。”吳魯加對此的估量是,偏知識的市場總歸不會太大,但也不會太小,至少也頂得上當當。
但其中也存在風險,因為大平臺顯然不是沒有能力開發這樣的工具。“這些巨頭動動手指就把我們碾死了”,吳魯加認為,之所以沒有行動,要么是覺得不劃算,要么是覺得與自己的平臺精神相悖。
他擔心的事可能在慢慢成為事實。去年10月,當微信上線了“群付款”,增加了需群主確認才可邀請朋友進群的功能時,就有發問之聲,微信為什么不做“付費入群”?今年兩會,馬化騰在談及微信付費閱讀時也表示,可能會直接在系統上給予支持,收不收費則由內容生產者自己決定。
“微信不會只為服務一小部分人,就做那么多復雜而重的功能。”千聊創始人朱峻修還是心存僥幸。
這也許是個機會,只是危機也在眼前。未來,內容生產者、工具、平臺之間的關系究竟會怎樣變化?有多少人愿意付費?有多少內容值得付費?當大V的影響力被消耗殆盡,知識變現的美夢還能繼續做下去嗎?
“確實有大V能在我們平臺上收入百萬,但那不代表小密圈好,那個教英語的姑娘能掙到錢,才說明小密圈真的好。”吳魯加說。